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读齐物论,了解庄子怎样让风和蝴蝶进入
TUhjnbcbe - 2023/10/8 16:49:00

先秦诸子,比如孟子、韩非子、墨子等人,他们的文章大多是在表达一套改造社会的纲领,修辞和故事是为了增加说服力。

而庄子是个例外,他是个专注于思考和感知自我的人。在我看来,强烈的自我意识,是文学的起点。

就像闻一多所说的:在庄子这里,语言不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目的。

《庄子》的语言好到了极点,两千年来,中国的文人都被压在他的五指山下,而且还没几个人敢说自己读懂了《庄子》。

这里不多谈他的思想,我们主要来看看他开创了哪些传达感知的文字方式。

我觉得,如果没有庄子,中国文学就不是后来的面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有很大不同。

情感模型:传达感知

《齐物论》讲的是什么?

我们讲的这篇是《庄子》中的《齐物论》。你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开篇的《逍遥游》,很多人都熟悉那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确实重要,但它还只是庄子思想体系的序幕,排在第二篇的《齐物论》才是全书枢纽。其他篇目,或者是流向它,或者是从它流出来的。

《齐物论》讲的是什么呢?

鲁迅和钱玄同的老师,大学者章太炎的概括得最简单,他说:《逍遥游》讲自由,也就是说破掉束缚,返回自在;《齐物论》讲平等,也就是万物的平齐。

学术大家就是有这个本事,定义能力超强,不纠缠细节,一下子就能洞察到那个牵动全局的拎手在哪里。

其实,《齐物论》这篇文章的信息密度巨大,很难完整表述。

我按写文章的情理来推测:庄子在他悠闲而贫穷的生活里,在许多年的不断观察自然、思考自己之中,积累下很多精彩命题、推导和故事,才整理成完整篇章的。

我也用最简单的方式,先帮你理顺一下文章的简要脉络。但还是那句话,庄子的含义太复杂,我采用任何一种解释,都有相反的注解。

《齐物论》的开头和结尾是两个著名的寓言,这是我们后面的重点内容。开头的寓言讲的是人与自然相通的理想境界。之后,庄子开始不停地围绕齐物也就是万物齐平这个命题进行阐释。

比如,他认为当时诸子对于知识和思想的争论,只不过是一种自我迷失,这被称为“齐是非”。他提出了一套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方法,其中有个名句叫“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被称为“齐物我”。

所以,《齐物论》的“平等”不是*治观念,而是一种世界观。《齐物论》结尾的那个寓言,就是有名的“庄周梦蝶”。

千变万化的风

我今天要为你说的,是两件被庄子描写得瑰丽无比的事物:风和蝴蝶。

因为庄子,这两件东西,就从普通的自然物,变成了文学意象。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千古文章文学性的开端。

《齐物论》开篇的寓言是关于风的。一般人说风,只会说:刮风了,或者说刮的是大风还是小风。庄子的文学表达就不一样了,风的形态千变万化,而且能承载他玄妙的思想命题。

我尝试用白话来模拟一下原文的语感:

话说南郭子綦先生,依着几案而坐,仰天呼吸吐纳。

弟子问:“这是怎么回事儿?形体固然可以像朽木,心灵怎么也能像死灰一样?今天依着几案的,怎么不是昔日依着几案的人?”

这两个比喻很妙,枯槁的朽木有什么特点?它没有弹性,完全不积极,一碰就顺势而断。死灰是飞灰落下来的形态,是沉寂的,这都是人体存在的最低限度。

庄子并不信任语言。这是道家思想的共识,认为语言其实是一种沟通障碍,本来他们是不想说话的。然而他又是个空前绝后的文学家,一下笔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表述也非常美。

子綦说:“你问得好,这叫吾丧我!”

在先秦时期,“吾”和“我”都是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一般不作刻意区分。但以庄子的精确,这两个字代表着不同的概念。

“吾”是自我的存在状态,“我”代表着关于存在意识,“丧”可以解释成抛弃,“吾丧我”可以理解成是自我舍弃了针对外界的存在意识,它不是丧失掉自我,而是放弃掉自我坚持外形和意识的偏执,降低到枯木头、死灰那样的状态,这有点儿像先倒掉桶里的水才能装新东西,这是和大道沟通的开端,也是自我与万物齐平的起点。

“丧”可以理解为忘怀,《庄子》里还有个著名概念叫“坐忘”,坐下的坐,忘记的忘,就是要去掉自我的感知和心智活动。说的也是这种状态。

表面上看,庄子说的是主张放下自我,但换个角度来看,这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我,而且认识到了自我有不同的层面,他是古代中国最早讨论这类命题的人,也是讨论得最深入的人。同样被奉为道家宗师的老子,就更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齐物论,了解庄子怎样让风和蝴蝶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