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想理解世界,理解时代,人人都在讲战略,讲谋略,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答案在哪里?其实这些答案都在华夏先圣的经典里。
何为经典呢?经者,常道、经久不衰也;典者,典范、万世圭臬guīniè也。也就是说,传万世的才叫经典,读一本经典胜过读一百本,一千本的流行读物,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这也就是读经典的好处。
“易道儒法医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在这个经典体系里,《庄子》这部经典,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文学方面,无论在宗教方面还是在哲学方面,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它的解释就格外地丰富。
有的人把庄子讲成了私房菜,有的人借着庄子阐述自己的哲学,有的人从宗教禅宗的角度解读庄子,有的人用儒家的眼光解读庄子,但是不管怎么个读法,庄子还是庄子,他是超越庸俗的,超越了生活琐碎的是是非非,用庄子自己的话来说,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的高度就是如此之高!
那么,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读庄子?从什么角度来解读庄子?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也叫做“道裂为百”,那么百家争鸣的源头,就是“古圣之道”,也就是伏羲、神农、皇帝之道,而庄子的思想,庄子想阐述的,恰好是百家之鸣之前的古圣之道。所以说,我们不能以道裂为百之后的各家之言,来理解庄子。这个“各家学说”,也包括了现在人所追捧的西方思想啊,逻辑啊,科学啊等等。
总而言之,要理解原汁原味的庄子,必须“以道解道”,只有从天道的角度解读庄子,而不是从世俗的角度,从生活的角度,从私房菜的角度读庄子。从天道的角度,我们才能解开庄子这本玄奥至极的书里面所蕴藏的古圣之道。
看问题的角度至关重要,观察的角度一变,情景大不同。我们举个例子,逍遥游第一段的句子: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毛主席的词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还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等这些句子。
为什么会有这么雄奇阔大、汪洋恣肆的句子,给人一种超凡脱俗,崇高美妙的感受?老师教的时候,只是说这些句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当我们感叹作者的超人的想象力的时候,其实背后还有一个根本的秘诀,如果有了秘诀,你也有可能做出这么伟大的句子。
这个秘诀就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很显然这些伟大的作者都超越了普通人的时空观,不一样的时空观决定了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他们是站在太空看地球,人的身体是渺小的,但是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和宇宙契合的,古人认为天和人是同构的,是同一的,人就好比宇宙的一个细胞,人的身上流淌着宇宙的信息,可以认为宇宙和人是合二为一的。
举这些例子,就是说,眼界决定境界,保持和庄子一样的眼界和格局,也许更能接近原汁原味的《庄子》。
读经典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开拓思维,训练思维,打破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建立创新思维,培养独立思考,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生活。
下面我们再对庄子的身世背景做一个介绍,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介绍说,庄子,名周,名字叫庄周。后人叫庄子,子,是对男子的美称,相当于庄先生,实际上他的名字叫庄周,庄子跟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的人,距今有年,看似时间比较久远,但是庄子的思想即使现在看来,还是那么的新鲜和超前,因为天道没有变,人情古今都差不多,所以庄子的思想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司马迁特别提到,庄子非常的博学,其学无所不窥,他读遍了当时各家各派著作,从庄子的文章里,我们看到他对于天文历法,古圣之道,百家学说,医学,自然科学知识,都是顺手拈来,用的出神入化。也就是说,庄子的文章,并不是纯粹的浪漫,也不是信口一说,而是有着坚实的学问根底,再加上他天才的观察力、思考力,于是成就了这么一本可以传万世的经典《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