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庄惠之辩,开百家争鸣之良端。庄子和惠子在历史上都是难得的智者,庄子为道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也是充满了哲学意味,想必庄周梦蝶之典已经为大家广为所知了,惠子则是出了名的名家代表人物,道家自然不用多言,那名家是什么“派系”呢?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名家那可是厉害坏了,专门生产“怼怼小能手”!哈哈!棋逢对手,那这场辩论可就真是有的看了!
其实濠梁之辩也是和庄周梦蝶之典同样出名的,只不过很多人都以为自己读懂了,庄子在这场辩论中赢了,而如果你仔细品味,你就会发现庄子其乃输家!
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也是现部编版新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课本上的课文,我们先看原文:
濠梁之辩庄子惠子译文如下:
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追溯)。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变成了后来的轶事典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指的是人不应该轻易对任何人和事下判断,人心各异,要懂得尊重不同。
读完以后我们自己做一个深度思考,有些人会怀疑自己的判断,濠梁之辩到底是庄子赢了还是惠子赢了?虽然根据问句表面上庄子更胜一筹,可实际上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庄子用“安”这个字偷换了概念!“安”在古文当中可以翻译为“怎么,表反问”,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也可以说是“哪里,表地点的名词”,如“安得广厦千万间”。据此,我们就发现,惠子所问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安”是“怎么”的意思,表示疑问,而庄子的回答却故意把这句话的意思解释成“你问我我哪里知道了鱼的快乐,我刚刚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由此,庄子巧妙地破解了惠子的发问。
所以,我们说辩论其实讲的是逻辑,在逻辑上来看,惠子所言是无懈可击的,这场辩论的实际赢家是惠子,这也印证了惠子名家的身份那是名副其实。
可是又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庄子的答案呢?甚至认为这个故事当中庄子的答案很玄妙,且更有智慧。这就体现出了道家思想的深度与内涵了。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北师大教授于丹曾说:“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我们不由感叹,这场辩论的艺术之美是深深地折射在了人们的心里。
濠梁的游鱼,睿智的庄子,其实是一种强大的美学精神的回归,庄子以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读出了鱼儿的从容与快乐,其实不管鱼儿是怎么想的,甚至它会不会想,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当下庄子的心情是快乐的,鱼儿的存在让庄子切实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诗意和美。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正是此意,这样美的体会想必我们如若是站在一旁的同游者也不会去打破它吧!
再次回味这个故事,虽然辩论是惠子赢了,但是我想输了的庄子也许更得你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