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年拿第一,完全得益于晨读的习惯
孩子晨读要做到3读3不读
前不久在网上刷到了北大派派学长的视频,视频中派派学长分享说,他之所以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成为北大中文系的一员,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从小时候妈妈就非常重视培养他的晨读习惯,并且除了让他晨读课本之外,还特意让他每天早上都要背古诗。
而且类似派派学长这样的学霸还真不在少数,很多学霸都有晨读的习惯。而且坚持晨读还可以快速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像之前网上有位宝妈,孩子上学后,一直成绩不太好,尤其是语文,于是这位宝妈就开始培养孩子的晨读习惯,结果一段时间后,孩子直接从成绩倒数变成了全班第一。
此外,很多学霸和学霸家长也都公开强调说,孩子有晨读的习惯,不仅可以很好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于孩子的以后的学习和人生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孩子一生受益。
坚持晨读可以让孩子的记忆更好
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可谓是一天的开始,这时候人的精神非常饱满不说,大脑也是非常清醒的,因此晨读就可以让孩子将知识更好的进行存储记忆,让孩子的记忆效率更好。
坚持晨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坚持晨读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另一方面,晨读给孩子带来的进步,也会让孩子充满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使得他们对学习变得更主动。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行动力十足,自觉自律起来,这对于孩子以后的人生也很有好处。
不得不说,帮助孩子养成晨读的习惯真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不过晨读也不能瞎读,而要找对方法,下面这几个晨读的方法,家长们记得为孩子收藏,千万别忽略。
晨读要讲究“三不读”
所谓“三不读”就是指“太长不读”、“不优秀不读”、“不出声不读”。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早晨的学习状态固然很好,但是毕竟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因此,家长们在给孩子选择晨读材料的时候,就要注意内容的长短,如果文章太长,那么就不适合晨读,此外,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比起什么都读,家长们也应该侧重的选择优秀的内容让孩子读。而且在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要让孩子大声朗读,而不要默读。这样一来,孩子才能更加集中精神,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晨读内容,从中受益无穷。反之则不然。
晨读要坚持“两读”
这里的“两读”就是指要读教材原文,要读小古文和古诗词。原因就是,不管在任何时候,课本永远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重点,因此晨读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提前预习课本新知识或者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让孩子课本知识掌握的更深刻,更牢固。其次,随着大语文时代的来临,现在的古诗文学习真的越来越重要了,而且不管是平时的考试还是中高考这样的考试,对于传统文化的考察比重也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家长们在让孩子晨读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坚持晨读古诗文。
不过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很多篇章都非常的晦涩难懂,对于5-12岁的小朋友来说,如果直接让他们读《论语》、《孟子》、《诗经》这样的原版书籍就会非常的困难。因此,在这里,我推荐家长们选择这套《笑读国学》的古文宝藏书籍给孩子。
这套书共包含有《笑读论语》、《笑读诗经》、《笑读孟子》、《笑读庄子》、《笑读老子》等5大本,将古文原文使用清晰易懂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结合生动有趣的漫画插图,可以很好的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学的更加轻松愉快。
而且书中的内容也是非常的丰富,包含有多篇经典古文,以及多成语典故,很好的涵盖了很多小学阶段可能会学到的古文名篇,同时也会让孩子的成语知识、历史知识增加,帮助孩子通过晨读国学经典,积累古人的名言名句,方便孩子以后写作。
最出彩的是,这套书中所有的名篇佳作都有五格漫画解读,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引导孩子进行思考。比如孔子云“吾日三省乎吾身”,其中关于“三省”的含义,书中就很好的通过五格漫画让孩子明白了,三省并不是说有三个省会,而是指要多反省自己。而其中“三”的意思就是多次,“省”的意思就是指反省。
全套书采用图文+漫画+注音注释+译文+猜成语小游戏的方式,将各种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孩子的晨读过程变得既有趣又好玩,关键是还可以学到很多国学知识,真的是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在读《庄恵之交游鱼濠梁之上》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通过注音注释和译文,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明白这个故事中所要表达的观点。而且搭配旁边的古色古香的漫画,也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而言之,有了这套《笑读国学》,不仅会让孩子们在晨读的时候更加的有趣味,同时坚持晨读这套书还可以提升孩子的古文鉴赏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让孩子的成语量和写作素材得到积累。此外,从书中的先哲身上,也可以很好的塑造孩子的人格和三观。比父母讲解管用倍。
对了,这套书的价格也很实惠,定价,现在只要59就可以将5本国学经典全部带回家。真的非常划算,家长们千万别错过。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