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南华真经》杂篇让王译文12
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原文: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至于岐阳,武王闻之,使叔旦往见之,与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血牲而埋之。二人相视而笑曰:嘻,异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不以人之壤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峙自利也。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上谋而下行货,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扬行以悦众,杀伐以要利,是推乱以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间,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絮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而死焉。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节也。
译文:当年周朝兴起的时候,孤竹国有两位被称作贤人的人,名叫伯夷和叔齐。两人相互商量:“听说西方有个人,好像是有道的人,我们前去看看。”他们来到岐山的南面,周武王知道了,派他的弟弟旦前去拜见,并且跟他们结下誓盟,说:“增加俸禄二等,授予一等官职。”然后用牲血涂抹在盟书上埋入地下。伯夷叔齐二人相视而笑说:“咦,真是奇怪啊!这不是我们所谈论的道。
从前神农氏治理天下,按时祭祀竭尽虔诚而不夹杂着自私欲望为自己个人祈求赐福;他对于百姓忠实诚信尽心治理而内心没有夹杂着个人的欲求。乐于以自然无为的大道作为国家的政策,乐于以自然无为的天道运行法则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律规则,不趁别人的危难而自取成功,不因别人地位卑下而自以为高贵,不因遭逢机遇而图谋私利。
如今周人看见殷商政局动荡就急速夺取统治天下的权力,崇尚谋略收买臣属,依靠武力保持威慑,宰牲结盟表示诚信,宣扬德行以取悦众人,凭借征战求取私利,这是用推动祸乱的办法替代已有的暴政。我听说上古的贤士,遭逢太平盛世不会逃避弘扬自然无为的大道责任,遇上乱世不会为了私利苟且偷生。
如今天下昏暗,周人如此做法说明德行已经衰败,与其跟周人在一起以自私欲望使自身受到污辱,不如逃离他们保持品行的高洁。”两人向北来到了首阳山,最终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那里。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他们对于富贵,假如外在行为表现的苟且一点圆滑一点,接受周武王的馈赠,则其内心也必然不会依赖和执着于功名利禄。这两个人虽然有高尚的气节和操守,但是认知和行为却是极端和偏执,总是喜欢以这种个人小我的志愿来捆绑束缚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因此不能快乐洒脱的生活在世俗之间,最终以结束生命这种逃避世俗生活的方式而自杀,这就是所谓的二位贤士的节操。
这自杀、或投河的行为都属于逃避世俗生活,庄子认为他们虽然有节操和气节,但是他们的节操和气节还是出自于小我的自私欲望,他们是为了赢取一个好的名声,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颂。一个真正的修道者是热爱生命的,是不会自杀的,而庄子笔下这些以身殉志的人,都不是真正的修道者,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博取后世的赞颂而才以身殉志。佛法云:菩提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出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所以庄子认为真正的修道者在行为上可以圆融于世俗生活之间,内心并不会受到万事万物的污染。庄子提倡的是修道者必须融入到世俗生活之中。道生万物,道把自己融入到万物之中,并不影响道自然无为光明洁净的内在品质。学习大道,就要学习大道把自己融入到万物之中,而内在品质却如如不动,始终保持自然无为光明洁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