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酒为百礼之首,孔子饮酒在礼庄子饮酒贵真自
TUhjnbcbe - 2024/5/8 17:35:00

酒为百礼之首,也是同天地之物。

“书圣”王羲之酒醉,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僧人怀素”酒醉泼墨”,留下神鬼皆惊《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吴带当风”画圣吴道子,酣饮大醉方动笔,醉后挥毫成画。李白斗酒诗百篇,苏轼“得酒诗自成”,杜甫“醉里诗成觉有神”,杨万里“一杯未尽诗已成”,酒量化成诗情。

竹林七贤

荆轲饮于燕市,酒酣而气益震,而后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朱亥“酒后高歌赴战场,借酒兴逞豪侠气”,而后有“为救赵而挥金锤”的侠义;樊哙立饮斗酒,生啖豚肩,而后有“厉声喝楚王,尽英雄气”的胆量;梁山好汉,“成瓮吃酒,大块吃肉”,而后有“替天行道”的豪迈;武松“三碗不过岗”,而后有“景阳岗上打大虫”的勇猛。“慷慨然诺杯酒中,义重生轻死知己”。

庄子与孔子的饮酒观

中国文化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老庄”。庄子崇尚顺应自然,回归本心,返璞归真,追求生活的自在快乐逍遥,一种自由的人生观。对饮酒的论述虽然不是很少,但观点思想反映出庄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庄子对饮酒的观点可以概括为“贵真自得,乐在逍遥”。

《庄子》一书共33篇,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影响盛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

《庄子·人世间》中有一篇文章叫《叶公子高将使于齐》。“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秦至则多奇乐。”说的是遵守“礼”饮酒的人,刚开始规规矩矩,喝着喝着,后面就开始失礼了,喝醉后更是忘记了所有的事。庄子认为,用礼来限制饮酒是多余。喝酒就是快乐自在。

在《渔父》中庄子说“饮酒乐,不选其具。”喝酒追求的目的是为了快乐,用什么酒具并不重要,何必在意那些条条框框喝酒要痛快。庄子认为过分强调酒礼,人往往会很难受。

庄周

庄子自称“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所谓“卮言”,大概就是随意发挥、自由流露的思想言论。卮,是古代的一种酒器,或许我们把“卮言”看作是自我精神的流露。

在《达生》篇中,庄子还谈到了酒的神奇功效。“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说的是喝醉酒的人从车上摔下来,虽受伤却不会摔死。喝醉酒的人,精神非常集中,进入到一种自然的境界。坐上车不知道,摔下来也不知道,没有生与死的惊恐在心中,所以外物便伤害不到。

圣人孔子

孔子的饮酒观重在“礼”。“有酒食,先生馔。”在饮酒上也是如此,孔子强调要有礼有节。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意思是说有好酒好菜,要拿给父母长辈吃。“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和同乡人喝酒后,要等着拄着拐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再出去。

“不为酒困”“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对饮酒的态度,酒可以喝关键是不要喝多了。这个观点与周文王颁布的《酒诰》中“不崇饮”“不湎于酒”的观点是一致的。

酒为百礼之首

酒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性,如在中国秦汉之前出土文物中,酒器便占了80%之多,而这些器物多被应用在祭祀、会盟、祈拜等场所,除了证明古人多饮酒之外,也说明酒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汉书》有曰:“酒为百礼之首。”明宣宗在《酒谕》中亦曰:“非酒无以成礼。”酒不仅是一种刺激性的饮料,而且是一种富有特殊内涵的文化饮品,饮酒既是一种生活饮食行为,又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在“无酒不成席”的今天,“座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可谓是宴会、聚餐的真实写照。

古人宴饮规矩更甚,举凡邀客、迎客、入席、就座、敬酒、奉食、送客,一无遗漏,才可谓礼周也。邀客要凭请柬,这在明清更盛行;迎宾,《仪礼》中有“三揖、三让、三辞”之说;堂室是古人设酒宴、敬宾客的主要场所,除堂室外,亦可选择花下、竹林、荷亭等高雅之地。入席时,主人入门后而右,客人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人就西阶。礼坐之法为两膝着席,屁股坐在两脚的后跟上,禁止“箕踞”(席地两腿八字分开),并坐不横肱(胳膊由肘到肩部分),“食坐尽前,坐必安”。

古人入座,在列位上也有主宾之说,讲究与天地合其德。据《礼记·乡饮酒义》记载:“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除了方位的区分,古人在席位设置上也有首尾上下之别。首者上也,为尊;尾者下也,为卑。与之相应,尊位即上位、上席、首位、首席、首座等称谓,还有上首之称。上首,本是佛家用语,后走出佛门,进入酒宴,成为一席中最尊的位置。

宴饮结束后要送客,据《汉乐府·陇西行》描述:“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楚。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从西周时代开始,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它是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西周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视为违礼。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祖宗)、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也视为违礼。效,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不服也视为违礼。

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礼记·玉藻》提及三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就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谓三爵,指的是适量,量足为止,这也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

宋代开始比较强调节饮和礼饮。至清代时,文人们著书将礼饮的规矩一条条陈述出来,约束自己也劝诫世人,如:《酒箴》、《酒政》、《觞政》、《酒评》等。清人张晋寿《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

今天物质生活的富足与精神层面的需求,酒对我们来说具有了更多的内涵和作用。以传播庄子文化哲学思想的大宗师酱酒也已问世,匠心酿造真酒敬献时代各领域的奋斗者、贡献者、大成者。也可以说,酒改变了时代,也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可以想象,假如我们的生活里没有了酒的存在,生活会是多么的无味无趣,何以解忧,何以庆功?

喝点好酒,适度饮酒,健康饮酒。

(大宗师国酒传播)

1
查看完整版本: 酒为百礼之首,孔子饮酒在礼庄子饮酒贵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