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主要梳理的是原著中第三十回的典故,其中包括薛宝钗机带双敲的《负荆请罪》之典和贾宝玉误解龄官画蔷时的东施效颦之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负荆请罪》之典,看到这个名字,我想大家的第一反应就会想到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历史故事。的确,“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原本就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戏曲另名《完璧记》。但在原著当中,这个负荆请罪其实指的是元代康进之《李逵负荆》杂剧。这部杂剧的内容是二歹徒假冒宋江、鲁智深之名,抢去良家之女,李逵信以为真,大闹忠义堂,后辨明真相,李逵向宋江等负荆请罪,作者把它放进薛宝钗的语言描写当中,主要是表现她对于林黛玉听到贾宝玉奚落自己所表现出的得意之态的回应,起到了机带双敲的效果,所谓机带双敲,就是机智地用一语同时触及两方,当然在触及双方的过程中,其实是有一定的讽刺意味的,在原著中,这样的“机带双敲”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薛宝钗借扇子之事暗讽贾宝玉自己与林黛玉发生争执后又去亲自道歉的状态,而在薛宝钗看到黛玉的得意神态后,就用了《负荆请罪》的典故第二次同时敲打了宝黛两人。她将宝黛二人比作李逵和宋江,在这样的情况下,宝黛二人之前所发生的争执和后来和解的情节也就变成了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的可笑过程,这样说来,宝黛二人的脸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东施效颦之典,《庄子·天运》中记载:“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现在人们以“东施效颦”喻不自量地模仿别人,效果适得其反。这应该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典故。在原著当中,作者用这个典故表现了贾宝玉对于龄官画蔷的误解。在这段情节当中,贾宝玉误将龄官画蔷看成了黛玉葬花的翻版,他认为这样的做法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本来是林黛玉已经做过的事情,加之龄官的自身能力等方面比不上黛玉,所以贾宝玉就想用东施效颦来形容龄官,虽然话未出口,但我们其实还是可以看到贾宝玉身上的厌恶陈词滥调而渴望的创新意识的,这种意识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就已经有了很好的体现。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一下,这种意识在第一回的石兄“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的表述中已经初露端倪,此后一直贯穿在作品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种创新的意识是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精神特质。
好了,今天的典故梳理就到这里,我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记录,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