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庄子天道外篇天地之本,万物之宗,虚静
TUhjnbcbe - 2024/6/26 21:47:00
治疗白癜风好的办法 https://m.39.net/pf/a_6113618.html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读庄子,一定要晓得道家理论体系,不然,庄子汪洋恣肆的文字就能把人绕晕。

庄子外篇和庄子内七显然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内七除了道家理论体系是真的,其它基本都是虚的,连很多道家的人物名字也是假的。但庄子内七很多人物都是指实的,其事迹也是真实的,这是内篇和外篇很显著的一个不同点。

而且,庄子内篇未有自己独特的文字风格,所以很多概念都是和当时的学说用的同一个字词,而且显然受儒家影响最深,所以,很多字词的用法都借用儒家的字词,但显然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一点,一定要辨析清楚。不然就读成儒家的理论了。比如本段话的帝道是道家眼中的帝,天帝,非儒家的。

这一点就和《道德经》讲圣人,儒家也讲圣人是一个道理。但他们的治国属性是完全不一样的的。

现在言归正传,开始解读天道外篇第一段话。外篇不能称为经,这是我个人一个看法。

翻译:天道运行而不为自己积藏,所以万物化成。帝道治理国家而不为自己积藏,所以天下归附。圣道治理而不为自己积藏,海内之人也能归附。

明天之道,通圣人之道,而通达于上下四方古今往来这样的帝王之德的人,就能做到让万物自生自灭,是因为帝王做到藏自己之为而能守静笃。圣人之静,不是因为静是善才去静。而是因为万物做不到扰乱其心神,才去守静笃的。水做到静极,就如镜子象明亮的蜡烛一样能照到人的须眉这样的丝毫。能作为平中的准则。大匠会取法水静极的状态。

水静极都能做到明鉴,何况人的精神呢,也能做到的。圣人就做到了心至静,所以能映照天帝之道,万物也足以以此为准则。

评析:这一章其实并不好理解,很容易落入文字陷阱。主要就在于帝和圣的定义。若是以儒家典籍的概念去理解,就会翻译很不准确。这里的帝是天帝,《道德经》也说,我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都是把天道拟人化,天道运行总有个运行的主体吧,所以称之为帝。而圣人就是合于天道的人。天下是帝所能为,包括天地万物,而圣人所为就是治理百姓。

积其实就是私的意思。我甚至怀疑积就是私的错别字。但用积字也能解释通,解释为积藏。《道德经》也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在《邓析子》中则是用的厚字。天与人无厚也。字不同,义同。六通是天地四方。四辟当是古今往来。这个四辟未有时间考证,不影响理解。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再后边一段提到尧舜,看我如何说。实际上作者这里把尧舜看作是用的道家之法。其实《论语》也提到了尧无为而治。是用的无为而治这个角度讲尧舜的,和儒家无关。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翻译:能做到虚静恬淡寂漠而无为的人,就是和天地为一,齐于天地,从而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所以帝王圣人就可以休息了,休,不作为,不冲动,不妄为,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不妄为就能保持内心虚静,内心虚静则能容纳万物一视同仁,容纳万物就是实。能容纳万物,则万物自生自灭,各安其安,各始其所适。就是伦。内心虚无混沌,就能做到常清静,常清静则就可以生动,动就会有所得。得其实就是德。道是体,体之动就是德。能清静就能做到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则万物百姓就能各尽其职责了。无为而治就能愉悦安定,愉悦安定则忧患不会停留心中,这样人的寿命也会变长了。所以虚静恬淡寂漠无为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生死必须以此为本。

评析:几个难点都在翻译中解释了。我想提醒一句的是,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人也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才能行无为而治,这是修身而来的,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当然,这是道家的修身之法,和儒家有根本的区别的。本段话论述虚无和无为的逻辑。

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翻译: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治理国家,尧就是这样为君主的。明白这个道理而为臣,舜就是这样做的。根据这个道理而对待天道,就是帝王天子的德行了,与天道合一了。根据这个道理而管理下臣,就是有道的圣人作为。若是根据这个道理退隐山林,游于江湖之间,则那些隐士逸人也会心服。根据这个道理进而去治理天下百姓,则功绩卓著,声名显赫从而天下百姓都会归附。愿意接受这样的治理。静极时是圣德,动就是王功。无为而治但地位尊贵,虽然实行的是素朴之道,(就是无为,不妄为,无有太多的法令)但是天下的人不能与其争这个美名。能明白天地之德,就是一切作为的根本,效法的宗师,就能做到与天地合一。以此来治理天下,则能与百姓和睦。与百姓和,是为人乐,与天道和,是为天乐。

评析:这个道理就是致虚极守静笃。本段话论述致虚极守静笃的功用,也就是道之德。尧治理天下,虽然是儒家之道,但也做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这是这里用尧作例子来论证的原因,但是和儒家无关,作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庄子天道外篇天地之本,万物之宗,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