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是古地名。封指封人,守护封疆的人。三祝是华地封人对尧帝的三个美好祝愿,即祝寿、富与多男子。“华封三祝”出自庄子《天地》篇,今为成语,为祝颂之辞。这则故事反映出面对生命中同一件事,是否有道将产生天壤之别。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尧在华地巡视。华地守护封疆的人说:“啊,圣人!请让我为圣人祝愿,祝圣人长寿。”尧说:“不用。”“祝圣人富有。”尧说:“不用。”“祝圣人多男子。”尧说:“不用。”守护封疆的人说:“长寿、富有和多男子,这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要,为什么呢?”尧说:“多男子就会多出忧惧,富有就会多出麻烦,寿命长就会多受困辱。这三个方面都无助于培养德行,所以我谢绝你的祝愿。”
上篇象罔得珠的故事反映出:黄帝时代虽有失道,但尚可失而复得。到了尧帝时代,是失道而后德,已然天人两分,世人爱财寿多子,君王尚爱德,还属王道社会,从尧的答话亦可看出:其虽注重德养德治,但对于天下治理亦感力不从心,对男孩成长的忧惧,对富有的烦恼,对年老的忧患。这是古今有德之士同仁相忧,因无助于养德,故而请辞三祝。这里也反映出尧的真实与局限。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
封人说:“起初我把你看作圣人呢,如今竟然是个君子。
尧是世人眼中的圣人,德治的楷模,但在道家看来,也不过是个有德的君子,尚未得道,故非道家圣人。这个封人是个得道高人,尧帝眼中的忧患,在他看来都是好事。
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
天生万民,就必定会授给他一定的差事。男孩子多而只要授给他们的差事,有什么可忧惧的!
老天既然把人生出来了,就一定有他的作用,人的出生父母不过是助缘,真正的父母是天地,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口多是红利,这个封人看的长远通透,现在国家放开生育政策就是多男子。
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
富有了就把财物分给众人,有什么麻烦的!
《大学》云: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不会用财,财多则祸;会用财,财多则福。财富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人。现在国家倡导共同富裕就是多富。
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圣人总是象鹌鹑一样随遇而安、居无常处,象待哺雏鸟一样觅食无心,就像鸟儿在空中飞行不留下一点踪迹;天下太平,就跟万物一同昌盛;天下纷乱,就修身养性趋就闲暇;寿延千年,厌活人世,便离而升天成仙;乘着那朵朵白云,去到那无何有之乡。寿延、富有、多男孩子所导致的多辱、多事、多惧都不会降临于我,身体也不会遭殃,哪里还会有什么屈辱呢?”
有道之人,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得失不入于心,生死自在,何忧何辱?“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归于帝乡。”这是一个得道之人何等自在的宣言!中华文明至今不灭,可谓寿矣。现在国家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多寿。
今天的中国虽然面临种种危机,但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正把中国重新带回合道之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天下大同的新时代的宣言,这是超越尧舜的盛举,祝愿中国浴火重生,苦难辉煌。
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封人人离开了尧,尧却跟在他的后面,说:“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封人:“你还是回去吧!”
机缘已逝,该讲的都讲了,该怎么做就看自己的了,多说无益,去了。这是道家隐士的作风,没有拖泥带水,没有婆婆妈妈,戛然而止。
华封三祝在尧舜时代未能实现,但在现今的中华大地,封人的祝愿却在纷纷上演,庄子在天,应该拍掌大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