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庄子做人,不懂这个道理的,很难幸福
TUhjnbcbe - 2024/8/11 15:45:00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

在《庄子》秋水篇里说:不可以和井里的青蛙讲大海,因为井里的青蛙受居住井里环境的限制,没有见过大海。

就像你回到古代社会,告诉那里的人,我们现在不管在哪里,一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和对方取得联系了,比你们的飞鸽传书快多了,还不用养鸽子,你猜对方是什么反应?你在说笑吧!

不要和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虫子讲冰,因为夏虫受到生命周期的限制,没有见过冬天,无法理解冬天是什么回事,冰是个什么东西它见都没见过。

不要和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讲大道理,因为受到教育程度和悟性的限制,他们是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的,可能还会觉得你是不是没睡醒。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孔子有个学生有一天在门口遇到了有个客人,这个人听到他是孔子的学生,就来请教,于是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常识问题。

那个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呀”?

“这个还用问吗?春夏秋天四季”

那个人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孔子的学生想,这还叫问题,这没什么好说的,这就是常识

正当他们争得激烈的时候,孔子出来了,学生赶紧问:“老师,一年有几季呀?”

孔子看了一下说:“一年只有三季”

学生快吓晕了,不敢说话了,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那个人很高兴就走了,学生赶紧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四季呢?”

孔子说:“你讲三季他很满意就走了,你讲四季,我们今天要吵到晚上”

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想到《庄子》的这句话,要学会心平气和,有些时候,是我们不懂得随机应变。

和夏天的虫子讲冰,和井里的青蛙讲海,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看完这个故事,我还想到了一句话:“你以为的顿悟,其实不过是别人眼中的常识”。

这里的夏虫,不是傲慢的鄙视哪些比我们短视浅薄的人,或许在某些人面前,我们也是那个夏虫,因此,谦虚的态度,才是我们要时刻警醒的。

有句俗语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果见到人,还说鬼话,就是鬼话连篇了,如果见的人,不说人话,就没法沟通了,有时候,不是别人不懂,是我们不懂得随机应变。

一种是保持谦虚的态度,认真的听别人说,借助别人的见闻阅历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一种是保持谦虚的态度,认真的听别人说,借助别人的见闻阅历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一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活在自己的认知里,不可以被人否定和反驳,别人的一句指正,都感觉是被人瞧不起。

这种心态是极度脆弱的,无休止的争论,反感排斥和嘲笑讽刺,这样去面对生活,只能限制自己的进步,认知永远不可能得到提升。

只要是对他认知范围内是事情否定,他就灰和你对抗到底,就如上面这个故事一样。

你说做人最重要的人要讲诚信,他却说,讲诚信的都找不到工作,然后举了身边某某的例子,用个别的狭隘例子,来捍卫自己认知的狭隘。

就如你说我长高了,我家门口的那棵树也长高了。但是我长高,肯定不是因为我家门口的树长高,而是这两件事根本不具备因果关系,只是现象的的同时发生而已。某某的失业,与他的诚信不是因果关系。这就是认知的局限。

这里还可以引申为跨专业之间的不同认知维度,或者是行家与非行家之间的不同认知角度。

郭德纲说:他的徒弟如果与客人有冲突,他会先训他的徒弟,因为这个是客人,观众是对的,观众说不好,就是不好。你去跟人道歉去,不要在这里掰扯。

如果你是一个内行,你看事物的角度是专业水准,客人不是内行,他看这个的角度,可能是个人感受:“是不是喜欢?”,大家都不在一个维度。

这就应了那句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懂行的,与不懂行的,或者是专业的,和一知半解的,思考认知的维度和深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一个火箭专家和一个小学生对火箭的认识,能一样吗?

小学生觉得火箭就是弄个圆形的东西,放点燃料,点燃升空,火箭专家肯定不和他解释太多专业问题,会很礼貌的回一句:“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内行和内行之间是可以探讨的,内行与非内行之间是不能探讨的。不要和不懂行的人,或者是一知半解的人去探讨专业的问题。

因此,争辩是毫无意义,最好方法就是做好自己。三观不同,不必强融。层次相同,无需争辩。层次不同,何须争辩?

人只能在自己的认知水准上去思考问题,认知和理解不在一个高度,没必要争论计较,更没必要生气,求同存异,各自安好,不必强求。

作者:悦文书舍

专注分享国学智慧,从容面对红尘烦忧。

人生需要有看透假象的慧眼,才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1
查看完整版本: 庄子做人,不懂这个道理的,很难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