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很朴实,天人一体,满头雾水吧?说白了就是让所有骨节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在说白了,其实就是不和自己较劲,倾听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让自己更舒服,再简单点,一个字,爽,就对了。为无为,而无不为,就在我们身边——老师留言
01想要练成,首先摆脱怨天尤人的习惯,做不到自强不息,很多事都很难成功
前文《处在这种深度安静的状态下,体内精气神和体外气场会发生微妙化生》讲了一些内容,主要是想将《道德经》里所讲的一些玄妙的东西解释一下,因为道本身很玄奥,不是语言能够讲清楚的,每个学长都得自己去努力才能明白一点点。
练太极拳的学长,想要练成,首先摆脱怨天尤人的习惯,做不到自强不息,很多事都很难成功。太极拳更是如此,因此,如文章《初练太极,该坚持什么才好,不走弯路又能达到良好效果》中所说,除了勤奋和努力,别无选择。#太极拳#
太极拳习练讲究体系,由浅入深,如建楼房,需要打好基础,一层层往上建。练拳之初,先调理好身体,也就是炼体,或者叫筑基。可以选择太极周身行气法来练。之后将太极周身行气法和无极桩结合起来,一起进行。
02时间稍久,人仿佛进入“无何有之乡”
如此练上三个月,效果肯定明显,谁练谁得。站无极桩讲究的进入无极态,这符合中国哲学所说的”道“,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无形,浑浑沦沦,然天地万物咸育个中。这是天地之始。
练太极拳也要遵循此道来进行。站桩也好,盘架子也好,先将状态调整好,以天合天。进一步开始调整念头,万念悉捐,神返身内气自会。前文讲过学拳先炼体,这个过程千万别跳过去,也别轻视。
觉得精力旺盛了,身体健康,才可以凝注下丹田,炼精化气,须臾间,神气打成一片。不管它,听其混混沌沌,不干预,不导引。时间稍久,人仿佛进入“无何有之乡”。这个无何有之乡是何意呢?
03在无何有之乡,忽然一觉而动,则太极开基
“无何有之乡”出自庄子《逍遥游》,指的是毫无情绪,毫无波澜的状态。大鹏鸟从北极飞到南极,本领很强吧,志向远大,但是这不是庄子的终极目的,庄子的终极目的是“无何有之乡”。
这个“无何有之乡”可不是单靠读书能读懂的,是要靠实修实证的。神气打成一片,神入气,气归神,无人无我,但也不是昏聩。此时要“当灭动心,不灭照心”。这又是何意呢?动心就是指随环境变化而产生无穷的念头,这些念头又会引起各种反应。
这样的”动心“需要消灭。而照心则是对念头的观照之心,它不随外境而转。这才是大智若愚,慧而不用。这种修心智的功夫,值得认真琢磨,对人大有裨益。在无何有之乡,忽然一觉而动,则太极开基。
04去除私欲蒙蔽,自明其明德,复归于其本性,即达到天人合一
无极生太极,当自自然然,才是本来真觉。那么达到“无何有之乡”,也就是儒家所说的“止于至善”。止于至善靠什么途径来实现呢?明明德和亲民。明德是什么意思呢?王阳明先生解释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为“大人”,书名《大学》即由此而来。
如何达到明德呢?就要去除私欲蒙蔽,自明其明德,复归于其本性,即达到天人合一。也就是说“明德”是人身固有的。要让自己的本性始终如一保持清明的状态。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也就是止于至善。
当一个人复归于本性的时候,他是很舒服的。庄子用了“鲁侯养鸟”的故事来说明了这件事,故事大家可以在网上搜到了来看看,然而其中的道理却是非常深刻的。鲁王用自己的生活喜好来养鸟,而不是用鸟的方式来养鸟。鸟三日而死。
05想方设法,付出成百倍、上千倍的努力去攻克难题,以此来提高自我
我们养生呢,就要按身体的需要,或者说身体的本性来养他。天人合一就是很好的养生之道。许多人都会觉得为难而不去做。那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个重要目标呢?可以找到庄子讲的“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一些能人在面对问题时,一边分析问题,一边动手解决问题。如果一时难以解决,他们会想方设法,付出成百倍、上千倍的努力去攻克难题,以此来提高自我。
许多人生性恬淡,按照这样的本性,不适合在“富贵打造的黄金牢笼中搞权力的游戏”。只有这样,虽然生活艰苦,但是自由自在,全其天性,与道为一。如果真明白了道,则小草与大树,癞头与西施都是相同的,因为“道通为一”。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