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闲话清静经上
TUhjnbcbe - 2025/1/20 17:20:00
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清静经》是道家重典,其重要程度等同于《道德经》,若领悟深刻即可明“道”。愚撰述此文,如能领君入道自是上善,如能明世间之理也可行万事而无碍,如能明养生之法也可使脱发再生,非愚之能,皆因道经化万事万物于一经,所得者皆看诸君造化。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人有一双眼睛,可看见万物之形,有一双手,可摸万物之形。但你是否留意过,你看到的天地,摸到的万物,造就了你的思维方式?就像催眠术一样,一个柔弱的人被催眠后,可躺在两张椅子之间,承受另一个成人的重量。你是否思考过,如果这个柔弱的人醒着能承受这个成人么?

为何醒着不行?被催眠了反而可以呢?很多人说是潜意识,但潜意识是怎么来的?既然潜意识那么强大,为何进化千年的人类反而无法使用潜意识了呢?

这一连串的问题,其实答案都很简单,因为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基于形体的,这是肉身带给你的一种感受。同理人所有造就的东西都是用形的,比如房子,手机,汽车,甚至互联网传播的都是各种形态的媒体。所以,人迷于形。

解释无形之前,这里有个问题要澄清一下,诸位的想法中有和无是不同的。就像一张空桌子,上面什么都没有,这时候我们称它为空,为无。如果这张桌子放满了东西,就变成了有,变成了满的。这应该就是诸位认识的有和无了,但有一种场景:这张空桌子要留着摆放电视或者摆放电脑,那此时空桌子也变成了有了。对么?

你是否感觉到这个无和有是人来定的?是你的意识来定的?这就是《道德经》上所说的同出而异名。没错,都是你脑海里定的。这就是《道德经》与《清静经》值得研究的地方。当你没有面对这个选择的时候,脑海里是不是对这个事物没有认知呢?

再如,若明天你要面对什么样的选择?你知道么?这个就是无形了,因为在你脑海里可以衍生出无限的可能。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如你理解了上面的有无,就会明白这里的无情,并非是冷血,也绝非是六亲不认,而是可以生万情的无情,类似佛家大慈大悲之境。

但这句的重点是情,那何为情?此情很不简单,可以让恋人哭天悲地,也可以让人痴迷成蝴蝶恋花。在道家里《梁祝》的悲剧并非是感情,而是痴迷导致丧失人身。这里也引出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子成蝴蝶了,还是蝴蝶成庄子了?蝴蝶也是庄子,庄子也是蝴蝶,只是人依靠形体而辨认名称,实则本同。一念化万物,一念离五行。

“有情则为物,无情则为天。”

就像我们谈恋爱时,时刻想着对方,不知不觉就有了感情,遂而结合。诸位仔细想想,没有见到心中的良人之前,你是有情么?当见到此良人之后,或许才有怦然心动,一见钟情,又或许是日久生情。

我们说了感情,现在换个事物,你现在喜欢什么娱乐活动?兴趣爱好是什么?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兴趣爱好?其实与感情是一样的,可能是突然的兴趣,可能是计划了很久,也可能是找到一种寄托。就如很多人喜欢床笫之欢一样,并非坏事,只是这种感觉是其心理所需要的。

人,或寄情于山水,或寄情于工作,或寄情于家庭,一切皆可寄情。。。这就是有情为物。

如果天空不喜太阳,因为太热,只喜月亮,那么太阳还会在天空中行走么?当你不喜欢某人或者某事的时候,是不是会引起你的反感?所以,有情可以引发你的喜怒哀乐。所以《道德经》中“上善若水”便是在说无情的。

想起儒家《中庸》的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此情参悟的深了,就可以明白为何人会生病,为何万病皆心造,但心可致病,亦可治病。身体的好坏都在这个情上。

总而言之,有情则心必有物,心若无物必无情。心和情的关系后文细说。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人若造物之时,必然先想到名字,就如盖房子需泥沙,需钢筋等。但“道”造物时,不用提名字,万物自己生长。这是为什么呢?

只因人造物时,先要知道这个物是什么,用在什么情况下,有哪些组成部分等。而形成这套认知的就是识。这个识也是佛家所说的业识,也是儒家所说的习。因为这个认知的源头是人用自己的身体认识世界而得来的,并非是真正的物品。

如我们看不见各种微波,哪个物品的微波究竟有多强等等,人的眼睛根本分辨不过来。所以采用各种仪器将这种微波转化成可视的状态。但这种转化就是事物的本质么?也不尽然,至少现阶段也只能说不确定。毕竟科学也是逐渐摸索认知出来的。

但“道”造物就不一样了,可以说连锁反应。比如手上有伤口,如人为填补这个伤口,恐怕要一个细胞一个细胞的来排布,但这个伤口如果自己愈合的话,则是结痂,脱落,新的细胞和新皮就直接长出了。再如,一个种子发芽,越长越高,尤其竹子,一天可以长三十公分。这就是人造物和道造物的区别。

只是这个道难以理解,道究竟是什么呢?以上解说其实只在说明人的思维盲区,并非在说什么是道,如果不明白人究竟是怎么看不见道的,就不知道如何能看见道。

在人的意识中一直是各种物品的形体,可能是气体,液体,固体等等,这三个都能放下的基本就是空了。而这就是误区,也是佛道常说的迷。如果读过《庄子》,诸位会注意一句话,就是“其觉形开”,而开篇逍遥游中的鲲鹏之变,就是先说明的形可变。

不过人类的唯形论并非是坏事,也没有其他宗教说的那么十恶不赦,这是事物的一种区分方式,很符合人类思维。所以源出西方的“化约论”是当前人类世界造物的基础理论。与之对应的“整体论”则是天地人和整体而论,并非人强行区隔,所以中国文化就是“和”的文化。

既然经中提到了长养万物,愚就简单说一下什么是和。

同而和。

树木扎根土壤,因为土壤中含有树木所需的养分,这就是同,按五行的说法就是木中有土。诸君看愚写这篇文章,也是在同。如果诸位不懂中文,那就是不同,也就看不了愚的这篇小文。

和则生,争则亡。凡事有一面必有另一面。

当人与人有分歧时,还会生么?所以国家在“和”事,就是在求同存异。当看谁都不满的时候,看丈夫不舒服,看妻子不喜欢,这样的家庭貌合神离,孩子会怎么样?当西方国家用“化约论”来治理世事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互相指责,保护主义与开放主义相互争执,就如同人与天地争居住环境一样的。

那么大和之和,大同之同是什么?也是和其光,同其尘的核心。

万物皆有名,唯道强名。人看到的皆是物而非道,因为你的肉身,你的眼睛就是分别物的,所以脑海里自然都是这些物的名字。当然你也为其他人做着各种各样的事物,那你的名字呢?是不是也希望在工作成绩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仔细想想,“大和之和,大同之同”是不是不求?当一个人不求的时候,才能耐得住寂寞,不去比较现有的得失,不去评估现有的境遇;都说十年磨一剑,那若你磨不了这一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当你知道不求之后,方能踏实下来,于是就“上善若水”了。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前几句道之无形,无情,无名,就是再说道不是我们常理能意识到的东西,不能按照既有思路去理解,更说明了一个道理,其实无道可修,那修行人修的究竟是什么呢?

这之后,就是再说道究竟是什么。不过,这里倒是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

这道既然无名为何还要强名?

这个强名,究竟该怎么理解呢?

这里先留诸君自行体悟,愚后面会再说《道德经》时,将“道”是如何再分享于诸君。

这篇经注只能便于理解,无法说明道化。须知,千人观花,花现千样,花只是一朵,但一千个人看花,会得到一千种对花的理解。同样在经书中也是这样,很多人看经会明白各自工作的内容,人不同,经也会出现不同的样子。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这句看似很容易理解,但大多数人都会忽略一个问题,假设把“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换成“道分清浊,道分动静”是否可以?为何经书中没有这样写?

因为在《清静经》描述的道中,动静并不是对立的,清浊也不是对立的。

常规我们区分动静的方式是有一个参照物,如汽车从家中行驶到公园,因为环境就是一种参照,所以车是在动的。如换一个参照物地球,车没动,周围环境动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坐在车里的人与车外面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判断动静的基本方法。

同样,清浊也是类似此原理,水清了就能看到水底,看鱼儿在游。天清了,就有蓝天,就能看见白云。这也是我们判断清浊的基本方法。

但动静也好,清浊也罢。是不是靠我们的身体感觉到的?眼睛看动静,看清浊。就算眼睛看不见清浊,至少鼻子还能在呼吸的过程中感觉到,空气中是否有沙子。

有没有想过身体在说谎?

有一个现象,一片树叶从树上脱落掉到地上,本来深绿色的叶子慢慢变黄变黑,最后化作泥土。然后呢这泥土中滋养了一颗树苗,因为叶子是最好的肥料,所以又被这颗树吸收了,又长成了树叶,再次掉到地上......

这就是叶子的循环。当我们觉得动和静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变化时,往往会忽略物体本身的变化。这也是无奈,很多时候我们观察不到事物自己的变化,如我们无法完整观察一幢大楼被风化,也无法完整观察土地中的金属矿藏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我们的身体活不了那么久。

身体所观察到的一切,都是这些事物一个时间段的状态,所以我们的认知才会觉得动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清是因为无尘所扰。这就是《庄子》中的大年小年之别。

以上只是身体说谎的例子之一,其实还有很多例子,如万物都是原子组成的,但为什么我身体也是原子,墙也是原子,但我无法穿墙?

这些道理在《清静经》中都有描述,不着急,慢慢来。

现在我们只是明白了“动静,清浊”都是我们身体上经历事物某个阶段所形成的认知,那么便可理解《清静经》中“有清有浊,有动有静”的真实意思。

天下万物皆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愚所悟此句,动静好理解,就是内外都在动。但清浊一体可能无法理解,举几个例子吧,你看今天的天究竟是晴还是阴?太平洋的水究竟是清还是浊?你究竟是明白还是糊涂?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如你理解了上段的动静与清浊,那么这句应该会有自己的理解。只是这句的最容易忽视的重点是在天地。我们举头看天,白云渺渺;低头看地,厚重沉稳。这就是我们认知的天地,但这是基于身体的分别,并非天地本质。

如果把这句话做个变化,动之清为天,静之浊为地。就会发现天地也是动静与清浊,只不过当状态发生变化时,也就有了天地。就像人把固态的水称为冰,气态的水称为水蒸气,但本质都是水,只不过名字有别而已。

天下万物皆有清有浊,有动有静,结合这一句就会发现,任何事物都有动清与浊静,也都随动清与浊静而变化。只不过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浊静,也就是各种事物的外形,而非根本的动清也就是天,所以常人迷于静而浊所形成的外形。

这也是《文始真经》中所言:

“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岂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元。学之,徇异名,析同实。得之,契同实,忘异名。”

当有了动静与清浊,便生成了天地,有了天地就有了人。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多数人以为这个万物是身体能感知到的,其实一个人的想法也是这样的过程。因为参《清静经》最终要明白的是,我是谁。

当你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的时候,那么清静经就可以说参透了。现阶段将逐渐说明自己为什么看不明白道,看不明白这个天地。因为这是人经历几十年生活之后,所树立的认知导致的,逐渐明白自己所理解的世界观,并非全貌时,也就离参透不远了。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受到一些传统思维的影响,我们通常觉得男属阳女属阴,所以这句话很容易被忽略掉,因为大多数人都觉得已经理解了。

那么,我们试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对人来说,什么是清?2.什么又是浊?男清是怎么清的?女浊又是怎么浊的?

先说第一个问题。

我们理解的清浊通常是指水、空气等气态或液态的东西,而且是以眼睛看到的程度来判断。但是当我们结合到修行的时候,这个清浊就不一样了。眼睛就是最大的迷惑源头。

很多人都在说为什么看别人活的那么风光,而自己只能在十平米的合租房?

也有人再问三十岁还没有立起自己的事业,是不是很失败了?

更有一大堆教学机构,对他们说在职场应该这样或者那样。

还有人遇到了各种挫折,心理懊恼,但有没有办法。

等等一切的问题,无一不是比较出来的,这个比较有时是跟别人比较,有时候是与自己的想法比较。

我们细分析一下,当产生羡慕的时候,是一种对其他事物或氛围所吸引,自己在脑海中产生了各种欲望与向往。于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最后或得到或没得到。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还是会被其他的事物或氛围所吸引,也就是说这中追求会变来变去。很多时候我们看各种广告促销、游戏体验等改变了我们的追求,从而引发我该这样或那样做,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仔细看看这个过程,是不是由一个念头而引发无穷无尽的追求。这就是浊,随物而求,随景而求。

那么这个浊如何转清呢?

很多人在这个地方会有迷糊,以为不随物,不随景就是清。其实这是一种把自己变成傻瓜的方法,你看面前有米饭而不吃,是不是傻瓜?明明身体有病,而说自己不用药,是不是傻瓜?

这个浊变清,在佛家的方法多以参悟心为主,知道物物无别、念念无别,故舍心而知当下。在道家以遣欲为主,即是不求。因为道家人知道:“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运者车也,所以运之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以思之者是意非心。”

舟之所以能走,是因为水;车之所以能走,是因为牛;心之所以能思,是因为意图。当你有了目标,有了意图自然也就有了欲。所以道家人没目标,这就是自然而然。

那么修道是不是目标呢?道不是修出来的,而是舍出来的。佛家的舍心,就是道家的虚心。天地万物无不是道生,现在看不见道是因为我们出生后由身体形成的认知太多,反而不知道什么是道了。所以《道德经》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就才是最好的修法。

但男女有别,所以男清与女浊的修法还有不同:因为男为阳,女为阴。男为乾,女为坤。男为天,女为地。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为动之清,所以男人心思动的快,并且容易转念,也容易舍。但地则是以载物为德,这个载物就有了情,坤道(女性)的特点是用情慢,放情也慢,滥情则伤。

很多爱恋中,一个女孩子要追好久才能使其动情。同时女孩子失恋的时候,真的是痛彻心肺。并且女孩子最容易被各种物品所吸引,经常会胡乱买一堆华而不实之物,就是只看不买,这种方式也会让女孩子有一种满足感。所以男人的舍心和虚心并不一定适用于坤道。

故别人做的任何事,都会让你形成一些念头,而这些念头也多只是念头,转瞬即逝,所以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跟其他人没关系。

换句话说,以情应事,而不被事所扰。这就是坤道由浊转清的方法,也就是古代帝王们一直称赞皇后的那句话“母仪天下”。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此句是《清静经》之核心,也是最难懂的一句。在《道德经》中与之对应的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当人没有见到事物的时候,事物与人没有交集,此时归于无,当人见到事物的时候,就有了交集于是也就有了认知,也就有了情感。

如当人没有车的时候,跟他说:“你的车被砸了”,他会无动于衷。但是这个人有了车以后,在听到这句话时,就会心念大动。

那么这个有和无为什么会让人出现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因为当无的时候,没有动情,换句话说车和人没有交集。当买车之后,这个车与人有了交集,车也就成了心的一部分。于是关心则乱,物动引情,所以有了情绪上的变化。

所以大多数人执着于末,而不知本,执着于有,而不知无。而修行人不执本末,有车与没车是一样的,所以万事不执物,故无情,同理无中生有,有归于无,亦有亦无,亦无亦有。

以上就是本和末的理解,那么为何是流末?这个流如何理解?

当人认识到一个事物的时候,这个事物必然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一个杯子,本来我不知道什么是杯子,但父母告诉我杯子之后,就会发现原来好多种类的杯子,不同的杯子装不同的液体、固体、气体等等。也就形成了认知,当我们想起水时、想起饮料时、想起红酒时,杯子是不同的。因为物品之间的关联,我们的思路也就有了关联。所以有为万物之母,无穷无尽。这就是心。

在《传习录》也有言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也是释家所说的:“佛光普照。”

仔细留意自己思维的过程,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对事物没有认知的时候就是无,生成认知之后就是有。那么从无到有,再从有归于无的过程,就是修心,就是修行。到后面遣欲的时候,愚再详说这个问题。

不过,偶然想起在参经的过程中,有师兄问起,这车、房子、衣服、鞋帽等一切,也是万物,这个是怎么将本流末的呢?

现代社会,机械程序化,一大堆机器生产一件物品。那么设计这个物品的人,我猜应该是用心来设计,而不是用脚。制作机器的人,也是用心来设计,测试,方能投入使用的。但通常我们能见到物,却见不到设计者的心,这不也是将本流末么。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相较于上一句而言,这句很好懂。前文说:动之清为天,静之浊为地,结合这一句,则结论为:天为地之源,天为地之基。

仔细想一下,天地初分时,是不是因为天本清,地本静?天因其清,故上浮,地因其静,本不动,但天在上浮而地开始凝结,故浊。

但以上解释仅仅是便于理解,我们再深入参解。

我们都知道原子、分子之类的东西组合成了世界万物。这里就有了新问题,为何动物的毒素会对人有影响?为何我们的身体无法穿墙?无法穿过桌子?

记得有一个纪录片说的就是这个问题,但结论是万物的原子与分子运动方式和我们身体不一样。如墙、桌子之类的是因为原子结合的非常紧密,所以身体无法穿过这些。那么毒素为何会人身体有影响?因为毒素虽然也是原子,但运动的方式与人体的运动方式不同,甚至相抵触,才会伤害人的身体。就像赛道上出现了一辆逆向行驶的赛车一样,赛车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动的方向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了最终的麻烦。

那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推理,万事万物本就是原子、分子之类的组成,只是因为运动方式不同而造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至少目前愚觉得是成立的。

如我们看电视剧,看的是情节;看书,看的也是情节;企业管理,也是各种运动的秩序;画家作画,原料无非是世间万物,但重点是在表达内心的一种情感。而作为观者与用者,我们用的也是这种动,如我们吃大米、五谷等等,为何不吃野草?不吃腐肉?不直接吃蛇毒?

但以上仅仅是便于我们理解动静的关系,如果要修道该怎么做呢?

当你看此文的时候,文章的字是不变的,至少顺序是不变的,但我相信在你的脑海中,会有一个景象,帮你理解文章的意思,是么?这个景象是怎么来的?当我们观察自己思维变化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是一件事引发了自己的想象,然后成为自己的认知与经验,最终成为你?

为什么你会思考?思考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在你脑海中创造一个天地。这就是道家常说的炁。也就是万物之灵的人。

动者静之基础,当我们心动的时候,造出了什么?念头?经历?阅历?性格?等等一切,都是我们的心动。

这里就要说到另一部道家的咒典《金光咒》

“天地玄宗,万炁本根。广修万劫,证吾神通。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受持万遍,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驭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亡形。内有霹雳,雷神隐鸣。洞慧交彻,五炁腾腾。金光速现,覆护真人(吾身)”

天地玄宗,万炁本根。这个炁就是你思考过程中运转你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根源。所以万物本都是静的,唯有你的这一炁,就是天、就是神。因为在你的脑海中无拘无束,可以将万物做各种变形,各种演化。只是这脑海中的一炁只能管理身体,不能与天地相合,所以常人大多意识不到。这一炁在人为神,在外为天,而修道之人就是以此炁合道,归道。

余下之言,我们下篇再续。

首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闲话清静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