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读不懂庄子没关系,来读人间逍遥游
TUhjnbcbe - 2025/1/21 17:52:00

每次读《庄子》都始于《逍遥游》,止于《逍遥游》。不只因为上学时学过,对它比较熟悉,更因为最爱逍遥游里的鲲与鹏。

鲲与鹏本是上古神兽,在庄子这里,便成了《逍遥游》的母命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初读到这里,我也是俗人一枚,感叹于鲲的神奇,它竟然能化成鸟,从水底直击长空,比鲤鱼跃龙门还炫技。

可鲲为什么能够化为鹏呢?换句话说,一条鱼,要经历多少艰辛才能化为鸟呢?

但世人通常只能看到鲲化为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举,只能看到大鹏徙于南冥,可以直飞六个月之久而不停歇,并因此而尊重、铭记甚至崇拜。

鲲化而为鸟,这其中蕴含的生活哲学,人生道理,学习之道,却又极为容易被人所忽视。这就是世人困囿于世俗而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不得庄子说的“逍遥”。

人活于世,蝇营狗苟半生,世俗看不透,人生想不通,如何能逍遥?但想要活得轻松快意,自由自在,读《庄子》就成为了必要。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学说的总汇,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是我国古代超一流的文学家,又是超一流的哲学家,他的文章绮丽雄浑,瑰丽诡谲,构思巧妙,意出尘外,文笔汪洋恣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审美观、政治观点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庞杂而宏大,结构整饬,逻辑严谨,被奉为文学之冠,没有一定的古典文学知识储备,并不是那么容易读懂的。

所以,当一个喜爱庄子,却又没有多少古典文学知识储备的我,看到陈可抒注解的《庄子》后,简直像是寻到了宝藏。

这本根据《庄子·内篇》为底本写就的《人间逍遥游》,从思想、文化、艺术、人生等多个方面,对庄子的学说进行了旁征博引式的注解与解读,通俗易懂。

其思维扩充充满了现代性,既有深度又有角度,独特新颖。且陈可抒的文笔流畅,文笔斐然,其注解意蕴精精深,精义迭出。

在书中,陈可抒说:

“逻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汉语具有强大的表达张力与较为复杂的指向,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常常以低调的方式寓于华丽的文字之中。”

而《庄子》,无疑是这类文学作品的典型,文辞饱满酣畅,逻辑工巧有趣。

在《人间逍遥游》中,陈可抒首先提出了庄学思辨的底层逻辑“体、用、辩”,这一理论让人眼前一亮,既指明庄学思辨之本“体”,即“立论”,又点出庄学理论之“用”,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在“体、用”的哲学体系中指出其“辩”的所在,即如何作用这套理论体系为自己答疑解惑。

在这套体系中,“体、用、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体、用相对,是指所阐述的道理是体,以致为指导地行为则是用;用、辩相对,是指用于立言为用,用于答疑为辩。所以在整个《庄子·内篇》中,“体、用、辩”无处不在。

但无论是“体”还是“用”,最终都是为“解惑”服务的,目的是让人能够生活得更好,达“逍遥境”。就比如《逍遥游》,鲲鹏故事之为“体”,四个寓言之为“用”,探讨的是“如何能够‘逍遥游’?”

逍遥游的本质是“知道”,即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不足,明了自己才能精准开拓思路,有目的的追求更高远的人生境界。只有自己拥有积极进取的大智慧,才能在此基础上逍遥于本我。

怎么去做?方法便在《逍遥游》之体——鲲鹏故事中。

鲲鹏游于世间,一在天,一在地,都是由小化大。这是事物的成长,有成长才会有变化,有努力的意义和动力。

但旁观者通常很难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不懂庄子没关系,来读人间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