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小时挖6000立方米泥沙,中国造亚洲最
TUhjnbcbe - 2025/1/21 17:54:00
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你能想象一艘挖泥船可以有多么高的工作效率吗?

年3月12日,由我国生产制造的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正式投入使用,从连云港驶入浩瀚东海。据悉,这艘庞然大物可以在一小时内挖出六千立方米的泥沙,这一数字位居世界前列。

如此高效率的挖泥船,很多人就会联想到,能不能去铲黄河的泥沙呢?毕竟历朝历代,我国黄河的水患灾害大多数都是由于泥沙淤积造成的。

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天鲲号”里面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技术支撑?是否可以铲去黄河泥沙?

“天鲲号”是一艘怎样的船?

我们国家对于很多科学探测工具的起名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飞往月球的飞船叫做“嫦娥”,月球车叫“玉兔”,火星探测器叫“祝融”,量子卫星叫“墨子”,无一不在彰显泱泱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积淀。

“天鲲”这一名字的由来同样与此有关,源自庄子的著作《逍遥游》中那句著名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而不仅仅只是从中取一个象征符号,“天鲲号”无论从是体型还是渴望征服海洋的气魄来说,都值得与原文中羽翼千里、志在九天的鲲鹏相提并论。

首先,从简单的物理特性上来讲,“天鲲号”船体的长、宽、高、容量、动力和排水量等等各项数据全部位居亚洲第一。放在大海上,它就像一座劈波斩浪的移动岛屿,真可谓“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再加上其每小时六千立方米的工作量,“天鲲号”绝对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功能类巨型船舶。

而“天鲲号”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高的工作效率,其核心因素是安装有三台总功率达到一万七千千瓦的泥泵电机。

在“天鲲号”上,这三台泥泵分为一台水下泵和两台舱内泵。根据遇到的不同实际情况,可自动以单泵、双泵或者三泵的工作形式分别进行处理。如果是三泵联合并达到最大功率时,“天鲲号”就可以做到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每小时六千立方米的挖泥量。

在“天鲲号”这些表面的成绩背后,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它完全由我国造船事业相关工作人员自主研发和生产,是货真价实的“中国制造”。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浪漫与豪情。

现如今,入海工作多年的“蛟龙号”潜水器早已闻名世界,而“天鲲号”职业生涯的开启,毫无疑问是中国科技走向海洋的又一大不俗成就。

“天鲲号”能不能清理黄河泥沙?

实际上,即便是在我们印象中那个闭塞不开、只重视农业生产的封建王朝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远洋梦想就已经清晰地记录在了史书里。

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我们东南沿海地区智慧的先民们就结合了中国内陆湖船和外邦海船的优点,设计出了运载量、安全性和航速都大为改良的新船种,一时间,成为全世界商人出航经商的必选工具。

但是在那个时代,中国人除了有引以为傲的造船技术,还有十分棘手的黄河下游水患问题,每一次治理都要劳民伤财、大费周折。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上古神话里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天而来的黄河泛滥之水让中原百姓困苦不堪。

通过后来的专业分析我们才知道,黄河下游的水量之所以如此难以预估和控制,是因为其在流经中上游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后携带了大量泥沙,这些泥沙进入华北平原后随着流速减慢逐渐沉积,水位就因此一步步抬升,并最终导致了水患灾难发生。

时至今日,随着经济水平和防洪减灾技术力量的发展进步,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终于算是平静下来。然而,黄河水泥沙沉积的自然现象却依然是人力很难改变的。那么,工作效率世界领先的“天鲲号”能帮助我们解决黄河泥沙问题吗?

如果只是从纸面上的理论角度考虑,这是完全可以的。就像做一道数学计算题一样,我们已经知道“天鲲号”一个时间单位内的工作量,再探测出黄河下游河道里淤积的泥沙总量,做一个简单的除法运算就可以得到清理这些泥沙具体需要多长时间。

但是用到实际里,这项工程绝不是这么简单。

首先,就是这道计算题的答案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想让“天鲲号”挖空黄河下游的泥沙,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那如果一艘船做不到,多来几艘可不可以?

这一设想,也只能是符合理论而已,实际操作起来很难。要知道,仅仅是这一艘“天鲲号”,我们国家就付出了三年的研制时间和不可估量的成本费用。它可不是流水线上生产的某种小商品可以一秒钟就出一个,想要达到“量产”,至少目前看来是不现实的。

即便是“天鲲号”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或者说又产出了几艘,也就是在人为角度尽量弥补这一差距,可还是无法做到对黄河泥沙的清理。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要让“天鲲号”清理黄河的泥沙,那肯定先要把它或者它们开到黄河河道里。而这正是问题的所在,黄河下游的深度完全满足不了“天鲲号”的吃水量。

换句话说,如果真的把这艘亚洲第一大的挖泥船放进黄河里,那么用不了多久它就会搁浅制动,不仅会失去工作能力,而且还很有可能对船体造成更大的损失。这还只是一艘“天鲲号”,要是真像理论上说的那样堆放若干艘,那可想而知届时的黄河上是一片何等的狼藉。

再退一步讲,如果不仅可以在生产技术上做到进步,且天公作美,黄河下游可以容得下这一艘或者多艘挖泥船。在如此理想状态下,这一办法也是行不通的。

这里就又要借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水至清,则无鱼。”黄河泥沙的淤积虽然对两岸的耕地和居民造成了一定威胁,但是就像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部落一样,这片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的形成其实离不开黄河泥沙的肥料滋养。

如果放任挖泥船将这里的泥沙完全挖空,那么黄河将成为一片死水,对于生态文明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破坏。

当然,总体来说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问题还是弊大于利,需要认真对待,也需要妥善处理。像这样意图通过挖沙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是十分不成熟的,就算挖走了这些泥沙,黄河中上游还是会源源不断地继续输送和沉积。所以,想要真正达到治理效果,根本还是在这些泥沙的来源。

目前,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护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这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只有让植被覆盖在黄河中上游,让它们的根系牢牢扣住那里的土地,切实改善水土流失问题,下游的大量泥沙沉积现象自然也就不攻自破。

从北宋的改良船种到如今的“蛟龙号”、“天鲲号”,从郑和下西洋到现在四大洋都有中国船队的身影,我们几代造船人用匠心与智慧,把中国力量展现给在科技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

然而,中国人最大的匠心与智慧其实并不是对一器一物的精雕细琢,而是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天工造物的道理,从不妄想征服自然,并且与之友好相处,生生不息。

作者:木下易人校稿编辑:小宛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小时挖6000立方米泥沙,中国造亚洲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