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逍遥游》一开始讲到鲲鹏,后来讲到一只小鸟和一只大鸟之间的对话,其实高下不相慕,当你一旦落入到对小或者对大的羡慕时,你就又落入了一种关于“大小”的心理界面的迷失中;后来又讲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人们经常会被“我有功劳”、“我有作用”的意识所绑架;再后来《庄子》讲到了神人,又提到尧跑去找许由,想要把天下给他。但许由跟他说:“我们各有其命,你有你的角色,我也有我的角色。”许由的角色最后又被突破了,他甚至连自己的角色都模糊了。最后,庄子和惠师探讨了到底什么东西有用、什么东西没用?
庄子用整个《逍遥游》在讲如何不被各种事务所绑架;如何不被关于“大”和”小”的概念所绑架;如何不被“我有用”还是“没有用”的观念所绑架;如何不被自己是不是活得长还是活得短”所绑架;如何不被我到底是好还是坏”所绑架……总而言之,“成佛”就是成为一个内在逍遥的人。
《金刚经》里有四句特别有力量的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庄子》说”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和《金刚经》里说“无我相,无人相”其实在讲同一件事情。
《金刚经》里说的“无我相”,就是不要被那个所谓的我”的概念绑架。“相”可以翻译成观念”或概念”,你在心里的那个相”,就是你的观念所形成的那个状态。
不要被内在的那个关于“我”的概念所绑架,叫“无我相”;不要被别人心目当中的“你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所绑架,叫“无人相”;不要被一个时代的洪流趋势所绑架,叫“无众生相”;不被时间长短所绑架,寿者长寿也,时间可能是个假象,叫“无寿者相”。我们都从相对论的常识里面了解到:人生很长也很短,小年未必懂大年,大年未必懂小年,小知未必知道大知,大知也未必知道小知。
从《金刚经》的这四句话反过来看《逍遥游》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最聪明的智者到了某个状态都会涌现类似的感慨。什么叫“成佛”?不是说金光闪闪,不是法力无边,所谓“成佛”其实只是需要成为一个内在自我、自在、自由、自信的人。
当有了这样的一种心智模式和心理能量的时候,一切事情都不会给你带来过多情绪上的困扰。我们的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其实恰巧就是因为我们有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用庄子的话来说,我们被一种对于真假、美丑、权利、个人品牌、是否有用、是否有文化、是否有人生意义这些隐约的内在的观念绑架了。
成佛和获得逍遥,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今日话题:佛、道、儒三家讲究什么?追求什么?归根结底是不是都是在修心?欢迎探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