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们好,这一篇咱们来谈谈庄子。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仅次于老子,也是“百家争鸣”的重要人物之一,像是庄周梦蝶的美丽传说,直到现在都非常脍炙人口。
我们都知道道家的思想主要是清静无为,恬淡自在,在如今充满焦虑和戾气的社会中,这种思维方式无疑就像是一杯清凉甜美的茶水一样,让人感到非常舒服。
那么庄子本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他的人生境界又是如何呢?咱们就从他的作品中选择几句具有代表性的来看看,希望能够让大家一边享受的同时也能有所收获。
01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这句话来自于庄子的“逍遥游”,意思就是说整个世界的人都来称赞也不会觉得很振奋,相反整个世界的人都来非议也不会觉得沮丧。
说得更简单一些,这就是一种“宠辱不惊”的精神,只不过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却是难上加难。
如今的大多数人都不要说被整个世界的人或赞或贬而不在意了,就算一个人说他恐怕都受不了——稍有人称赞就得意忘形,稍有人批评就火冒三丈。
曾经看报道,说有一个女孩子年纪蛮大了却一直没有结婚,这眼看都要四十了,家里人都急得要死,而她却依然在等待“真命天子”。
实际上她的条件并不算好,只不过有一个朋友说她“长得很年轻,看上去就像二十几岁”,也不知道这是真心话还是安慰她的,但是她却牢牢的记住了,并且坚定的相信着,这才导致了后面的期待偏差。
毕竟一个人的情况是由身边大部分人来评定的,而不仅仅是“自以为”。
而这就是被人几句“赞誉”就捧杀的例子,非常可惜,当然了,别人几句“嘲讽”就勃然大怒甚至大打出手的例子更多,如果他们能够学到庄子百分之一的境界,这些问题也就可以避免了。
0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这一句来自于庄子的“人间世”。
在文中庄子还专门举了一个例子,说是有一棵大树,其材质属于世俗中的“朽木”,也就是不堪大用,无论是棺材,房梁,家具,干啥啥不行。
但正是由于这种“无用”的特性,却导致这棵树一直没有被那些木匠们看上,反而一直存活着,越长越大,几百年后竟然变得根深叶茂,遮天蔽日。
所以庄子就发出了上面的那种感慨——人人都想要成为有用之才,但是那些有用的“良才”早早就被人砍了造东西去了,反而这课看似“无用”的树却活了这么久,这有用和无用有时候很难说啊。
这个观点在我们如今社会也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现在大家从小就要被教育做有用的人——可这个有用的人往往都被定义为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多多赚钱,香车美女。
为了成为这样的“有用之人”,无数人拼尽全力的奋斗着,甚至不惜牺牲健康,也顾不上家人。
但是这样真的有意义吗?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您想要的吗,还是只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和社会舆论中的“成功人士”呢?
希望师兄们都能好好地想一想,某种程度来说,人还是做自己比较开心一点,哪怕别人觉得您没用也没关系。
更何况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一定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只不过未必和主流价值观相符就是了。
03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这一句来自于庄子的“齐物论”。
世人对于死亡往往都极为畏惧,有好多老人其实才六十多岁就已经无比焦虑了——一天无数次的测血压,稍有异常或者波动就坐卧不宁,不是乱吃各种补药医院。
实际上以现在的医疗和物质条件,咱们国家的平均寿命都七十多了,八九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六十岁真的不算老。
当然了,我们也不是说有病不要治,但这个尺度还是要把握好,很多时候病都是吓出来的,而且这种焦躁恐怖的心态,往往比身体上的病带给人的压力和破坏力还要大。
咱们再来看看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在他看来人生无非就是一场旅行而已,生就是来了,死就是回去,然后转一圈再来,生生不息,不停循环,就像是春去秋来,花开花谢一样。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庄子又怎么会畏惧甚至厌恶死亡呢?不过就是一场旅行而已,最重要的是欣赏和享受一路上的风景,这才不枉这一次的出游。
所以各位师兄,尤其是上了一点年纪的,不妨也学学庄子的这种豁达,让自己更优雅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