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名人:孙钦良
孙钦良先生是洛阳著名文史学者,洛阳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洛阳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洛阳晚报精品栏目《经典洛阳》创始人、主笔。著述甚多,煌煌四百余万言,大雅大俗,文笔生动。他提出“写历史,要让卖苹果的人都能看懂。”,开创了“化深奥史籍,为形象解读”的新写法。他长期从事河洛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繁花硕果,粉丝众多。
采访地点:洛阳留园
采访撰稿:达闻传媒
当下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快节奏发展时期,这种速度,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此五千年来未有之速度也。
商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有激烈变革。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快”;如果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快快快”!快到什么程度呢?比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还要快!呈现什么情状与态势呢?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态势!
物化形态与商品大潮形成滔天巨浪,裹挟人们无法停止脚步。生活节奏快,欲望产生快;快点成功,快点赚钱,多赚点钱;一些人永不停歇,永不满足;一些人眼中有事,心中无情,只有功利!
更有一些人,对传统失忆,对理想失明,对文明失德。你想找陶渊明吗?没有了;你想找孟郊、贾岛这样的苦吟诗人吗?没有了;你想欣赏月光下那个“推敲”的动作吗?没有了。你找不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的人了。
大潮裹着你,大浪推着你,滚滚向前,不舍昼夜!
你问怎样单纯如古人?你问怎样简单而从容?那我告诉你:你做不到了!你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状态了。你要采菊,没有真正的“东篱”,没有真正的“南山”了!许多传统的东西,被弃于河之对岸,无法返身取回。古人葆有的那种生态、心态环境,都不存在了。
劳逸有度安而有节
但作为一个小个体,你可以营造小环境。你反复提到我与《经典洛阳》,那我只好回答你:是的,我用十几年时间开创、打造《经典洛阳》,一提到《经典洛阳》,读者便想起孙钦良,读者为啥记准了这个名字?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坚持写《经典洛阳》,我把这个事情干到底了!不为升官发财,只为一个坚守。十几年费尽移山心力,每天坚持在电脑前写字8~10个小时,别人换岗位,我不换岗位,我坚持到退休。
我退休后,还不断有人打听到我的电话,说:看您写的《经典洛阳》,都成习惯了,现在读不到了,觉得老不过瘾呀。我说我都退休了呀,他就说:那你咋一篇也不写了呀?一星期你只用写一篇,好不好?有一位老读者七八十岁了,说:“你写的文章我必读。我一张一张把你写《经典洛阳》那页报纸存下来,积了十年,称了称,八公斤!”八公斤,需要我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这首先需坐下来,坐下来才能静下来,静下来,才能写出来。
有时候我想,我也生活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我为何能安静地写十几年?我思考了半天,最后明白了,是这个事,适合我,我就写。有人建议我写网络小说,说你写这个吧,要比你写报纸专栏收入多!我没答应,为啥?不适合我呀!第一不想挣那个钱,第二凡事不能太累了,因为在这十几年中,其中有三年时间,是我一个人支撑着,单独写经典洛阳,一周要写两个整版,劳动量很大,单这个栏目,就把人累坏,还干别的吗?坚决不干!古人说“劳逸有度”“安而有节”,就是说工作和休息要有合理安排。“劳”的时候,不能太累。“逸”的时候,不能太懒,这样才能“安而有节”,才能从容自若。如果贪大求全,就会失衡生病,得不偿失。
人的一生,只能干成一件大事。我常讲“一生只为一事来”,你看:常香玉为豫剧而来,陈晓旭为林黛玉而来,我是为《经典洛阳》而来。这个栏目在报社已经存在14年了,很少有栏目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年至年,是有两个记者共同写,每周一三五,出三期,3个整版。年之后,有3年时间,是我一个人写,周二周四,出两期,每周我写两个整版。现在我退休了,由一位女记者在写,每周虽仅写一期,但仍然在坚持。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
你要我谈人生,那就说说吧。你知道新安县有座千唐志斋,里面存了很多碑刻,从唐朝到民国,无数碑刻。那里有副好对联:“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这是哲理联,不但敬畏自然,而且看透人生,劝人以清醒,警人以寡欲,八个字告诉你一个道理:不要追权逐利,毕竟你会老去。什么都是浮云,一切都带不去,到了一定年纪,你就知道“人人皆过客,惟有徐风吹”的道理了。
说到这里,便想起古代的驿站:十里一短亭、二十里一长亭、三十里一驿站。为啥建驿站?马跑三十里就要歇脚、饮水吃草。人也一样,需要休息。可是很多人却把欲望当爱好,很贪婪,很无趣,最后是很无聊。这是自作自受,洛阳人称这类人为“不识闲”,林黛玉则称贾宝玉为“无事忙”,其实宝玉的“无事忙”,尚有几分可爱在里面。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鼹鼠饮河,不过果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鸟儿快乐,是因它只筑一巢,歇脚安家即可,没见过一只鸟去筑两处巢的,所以鸟儿是自在的,人不如鸟,是因为太贪婪,如果过于强调金钱在幸福指数中的比重,事实上还不如鸟类清醒。你刚才说陶渊明清醒,懂的舍弃,最终归隐了。其实庄子更清醒,更可爱!庄子一开始就是清醒的,就看透了,而陶渊明是半路上才清醒,他做了彭泽县令,然后才归隐,这说明刚开始没看透嘛,否则,他就不会写《归去来兮辞》了。
你问我理想中的居住环境是什么样子?我引用一句老洛阳话:三间头屋子一个院!三间头指的是临街房,面阔三间即可,不用五间头了,那太奢侈了。然后是个小院,栽几棵修竹,有一片青草就行。就像洛阳留园这样子,在这样的院子里,双脚接着地气,然后喝茶,然后听琴,然后就自若了。
采访地点:滨河路留园,院落、竹林被视为当下归隐的一种暗喻。
附记:
孙老师此前有个网名“魏晋风度”,我问如果让您选择一个朝代?是想回到魏晋吗?他明确回答:不是魏晋,而是北宋。他愿意回到北宋生活!当我问为什么选择北宋时,他没回答,只笑道:再见到你,再告诉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