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于丹老师的身上,我领略了木秀于林,风
TUhjnbcbe - 2025/1/27 2:19:00
治白癜风最好的办法 http://www.xxzywj.com/m/

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说实话,我非常喜欢听于丹老师的讲座《论语心得》。一直以来,我对许多人对于丹老师的大肆攻击、抹黑中伤是非常气愤的。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在于丹老师借助《百家讲坛》大红大紫之后,一波“黑于丹”的惊涛骇浪便汹涌澎湃,从她的饮食起居、吃穿住行,到论语解读、国学水准无不成为攻击的对象,而于丹老师被北大几名学生哄下台,又成了“黑于丹”事件的高潮。其实,像于丹老师的遭遇,并不奇怪,几千年来,在中国,这种现象似乎层出不穷。一个人一辈子默默无闻可以,一旦出了名,你的一亿个毛孔也会被无限扩大,如果有一个毛孔被堵塞,马上就成了大家攻击或痴笑的把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原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句话的社会寓意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能力出众,成绩显著的人,容易被嫉妒,甚至受到打击、排斥,因此很多人往往会选择选择明哲保身而不愿做枪头鸟。这种现象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无法回避,但这种观点本身具有片面性,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它。

于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文化使者,先后担纲《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于丹家境非常好,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至少教育这方面,于丹所接触是最好的。她从小对家里书香的环境耳濡目染,对《论语》的基础,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其父亲的指点才有她独特的见解,而通过这些见解,她又被央视邀请去为全民解读《论语》,因为成绩不错,一时间也是风头无两。她那般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解说,曾让文化程度一般的普通大众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将大家意识中枯涩难懂的国学经典通俗化理解,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名著名篇独特的文化魅力,于丹凭借她充满矫饰的语言风格以及信手拈来的诗词名句一时风行全国,让很多人一下子闻到了久远的“国学”味。

在中国,自古已来,就有一种现象。有的人,因为某一方面的才能或技艺,一夜之间被大家捧得很高很高,突然又被大家一起拉下水,其实问题不在这个人的身上,而是在捧他的人身上,还记得当年的奥运冠军刘翔吗?在他的身上,我们要深度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开始都喜欢他,而后来喜欢他的人,又开始去埋怨他?弄清楚这个问题,于丹为什么被炮轰,你也就明白了。

对于经典的理解,每个人都是不同,这仅能代表个人的观点不同,而观点本身,是没有对与错的,我们不要因为不认可一个人的观点,就去否认一个人,更不能因为喜欢一个人,而接受他全部的观点,于丹讲的对与错,你有权利接受或是不接受,但那些落井下石的人,否认他人的人,这种做法,真的就能代表你是对的吗?或是说你的能力要高于被你指责的人?也许未必。那些炮轰于丹的人,好好反思一下,鲜花与掌声是大家给的,声骂声与质疑还是大家给的,请问是于丹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我敬重于丹老师,讨厌那些妒贤嫉能的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于丹老师的身上,我领略了木秀于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