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
TUhjnbcbe - 2025/2/7 1:34:00

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计量的历史上源远流长,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应该说计量文化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现在日用而不知。仔细想想,现在我们的吃穿住用行,哪一个也离不开计量,手表或手机显示的时间,温度计或体温计测量的温度,汽车仪表盘显示的速度等参数,房子衣服鞋子标示的尺寸,食品药品工业产品检测的数据、医疗仪器检测的数据,商场超市的称、加油站的油表、出租车的计较表、PM2.5、病毒的基本传染数R0、天文学的时间计量单位光年、材料科学的长度单位纳米……量天度地衡万物,计量可以说是一些科学的基础和开端,没有计量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荐阅读书单:《量天度地衡万物:中国计量简史》《计量史话》《度量世界》《欧罗巴一千年》《丈量世界》。特别说明一下,《丈量世界》这本书其实跟计量并没有太大关系,但书中的两位主角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丈量世界”,亚历山大·冯·洪堡亲赴原始森林、大草原,深入奥利诺科河,以身毒药,计算土著身上的头虱,还探勘洞穴,攀登火山,经历千惊万险,目睹海怪出没,与食人族欢聚一堂。高斯不需要离开家门却能证明出:空间是曲面的。洪堡被誉为“哥伦布第二”,近代气候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高斯则被认为是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天才。从他们的学术成就来讲,他们的工作毫无疑问是推动了现代计量科学的发展的。

一、计时

《后汉书》卷九十三·志第三·律历下载:日周于天,一寒一暑,四时备成,万物毕改,摄提迁次,青龙移辰,谓之岁。四时即四季,中国古代的时间计量单位由此确立。沈括在《梦溪笔谈·象数》中说:“凡日一出谓之一日,月盈亏谓之一月。”中国农历以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为一月,“月”由此发展成为计时单位。苏洵《六国论》中提到的“日削月割”,“日”和“月”不再指向具体的太阳和月亮,而是指它们所代表的时间周期。《庄子·逍遥游》说“朝菌不知晦朔”,大月的十六、小月的十五称为“望”,望月又称满月;每月最后一日称为“晦”;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晦朔之间,不过一日,可见细菌是朝生暮死,生命历程何其短暂。

中国古代是怎么计时的呢?有人说是用沙漏,这当然没有错,但我这里要说的是12时制。子丑寅卯辰巳无为申酉戌亥表示太阳位于不同的方位,也就表示不同的时间,一个时辰代表2个小时,子时代表夜晚23点到凌晨0点,其他以此类推,比如辰时是早上7-8点,午时是中午11-12点。那么,24小时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唐代以后,每个时辰又分为时初、时正两部分,这种分法一直影响到现在,就是现在的一昼夜24小时的雏形。

为什么要把计时单独拿出来说呢?因为历法实在是太重要了,《欧罗巴一千年》这本书有一章就是专门讲时间计量的。书中提到,钟点的标准化对科学实验至关重要,时钟还校准了社会和经济用时。比如,平时大家对温度1-2度的变化可能没有啥感觉,但是夏季平均温度降低2℃就会导致粮食减产30%-50%,17世纪40年代(历史学家将17世纪称为“小冰川时代”)的欧洲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次气候的波动,导致的恶果就是饿殍满地,上千万人饿死……最后,就是人吃人。气候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极大,平均气温下降0.5℃,意味着第一次霜降比平时早十天,最后一次霜降比平时晚十天,收成会因此全遭毁灭。温度只是略微降低,连续歉收的风险会迅速增大,特别是高海拔地区。不仅是在欧洲,大家看看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明白,皇帝们向来重视制定历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只有风调雨顺了,才能国泰民安,税收才有保障,国家的基石才稳固,皇帝们想不重视都不行。

二、度量衡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时期,各国度量衡制度混乱,连孔子都看不下去,《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这里说到的“权量”就是度量衡,我们知道秦始皇曾统一过度量衡,孔子这里讲的是周武王在灭商之后,重新统一度量衡,这是每一朝新政首先要做的事情。统一了度量衡,建立了法律体系,成立了政府,全国的政令就能通行。

商鞅推行新法后,取得了一些成效,公元前年被封为大良造,秦国军功爵制共二十级,其中第十六级为大良造,地位相当于宰相、首辅。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还亲自监制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具,发放到全国各地贯彻执行。但是商鞅变法有很多阻挠,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才实现统一度量衡,并发布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明壹之”。

东晋陇西安阳人王嘉(字子年)所撰《拾遗记》载:禹在开凿龙门时,进入一个数十里深的岩洞,出来一只形状如豕(shǐ)的怪物,口衔明珠,为其引路,将禹领到一个明亮宽敞指出,只见人面蛇身的伏羲神端坐在那里,他交给禹一支长1尺2寸的玉简,禹持此简量度天地、治理水土。这则神话说明了一个道理:测量需要权威统一的标准,大到治理国家,小到治理公司,概莫能外。

这里特别提一下王莽改制,王莽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是最早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改革者,其改革的核心有以下这么几个:实行实行王田、私属制;实行五均、赊贷及六筦(guǎn,同管);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王莽前前后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他本人在位时间也就15年,如此频繁的改变货币标准,政令朝令夕改,国家不崩溃才怪。货币计量的特征是什么?在于它的客观性、稳定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市场监管

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最早的权威市场监管部门,《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司市/掌节》载: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以量度成贾而征价,以质剂结信而止讼,以贾民禁伪而除诈,以刑罚禁虣而去盗;以泉府同货而敛赊。……凡会同、师役,市司帅贾师而从,治其市政,掌其卖儥之事。这里专门介绍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市场监管部门——司市,司市负责对市场的全面管理,职责之一就是“以量度成贾而征价”,用度量衡器具对货物计量后再评定其价格。司市手中的度量衡器,即是市场上的唯一标准,更是权力的象征。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均精心制作全国统一的权威的度量衡器,颁布各种计量律令,让市井商贾、老百姓遵照执行。

计量器具不得私造,且需要校准。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推行“平斗桶、权衡、问尺”之法。秦律竹简“工律”规定,在县和管理官营手工业的工室里使用度量衡器具,要由官府或专职人员校正,至少每年校正一次。所有的度量衡器具在领用前,都必须经过校正;“效律”规定,石(时斤)不准确的,误差16两以上,罚有关官员一副铠甲,误差介于16两和8两之间的,罚一副盾牌。秤黄金用的小衡器不准确的,误差在半铢(约0.3克)以上的,罚一副盾牌。

唐代制定了严厉的度量衡法律条文,规定每年对度量衡要定期校验印署,然后方可使用。度量衡的主管机构在中央为主管财货、贸易的太府寺,地位为州县政府。度量衡检校时间规定为每年的八月,在京者送太府寺平校,地方送州县官府平校。宋、明、清各朝,度量衡律令多参照唐律。唐代法律规定,校正度量衡出现偏差,不合规定的,打70棍;监管人员未察觉的,打60大棍,知情者同罪。

宋太祖、太宗对度量衡的统一都很重视,宋太宗即位,重申统一度量衡,“令详定称法,著为通规”,命有司监内藏库校验,重新制定权衡器标准,置于太府寺,并颁于全国各地,自此“奸弊无所指,中外以为便”(《宋史·律历志》)。

明代法律规定,即使斛斗秤尺都符合标准,但为按规定经官府校勘印烙者,“笞四十”。到了清代,处罚更为明细、更为严厉。《大清律例·市廛》中的“私造斛斗秤尺”条规定:“凡私造斛斗秤尺不平,在市行使,及将官降斛斗秤尺,作弊增减者,杖六十。工匠同罪。若官降不如法者,杖七十。提调官失于校勘者,减一等,情与同罪。其在市行使斛斗秤尺虽平,而不经官司校勘印烙者,笞四十。若仓库官吏,私自增减官降斛斗秤尺,收支官物而不平者,杖一百。以所增减物计赃重者,坐赃论;因而得物入己者,以监守自盗论。工匠杖八十。监临官知而不举者,与犯人同罪;失觉察,减三等,罪止杖一百”。

四、近现代计量

近现代计量的发展,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物理学的发展,年10月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了国际通用的国际单位制(简称SI制),SI制的七个基本单位:长度单位米(m),时间单位秒(s),质量单位千克(kg),温度单位开尔文(K),电流单位安培(A),光强度单位坎德拉(cd),物质量摩尔(mol),七个基本单位中,米制单位是最基础的。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计量分为三类:科学计量、工程计量以及法制计量。

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年11月16日通过“修订国际单位制”决议,正式更新包括国际标准质量单位“千克”在内的4项基本单位定义。新国际单位体系于年5月20日世界计量日起正式生效。新国际单位体系采用物理常数重新定义质量单位“千克”、电流单位“安培”、温度单位“开尔文”和物质的量单位“摩尔”。以基本物理常数定义计量单位,可大大提高稳定性和精确度。其中,最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