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庄子胠箧所惑
TUhjnbcbe - 2025/2/7 1:36:00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这句话很早以前就知道。最开始的时候只以为意思是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利,掌握着话语权。后来学了部分的《逍遥游》,其中有一段话说的是“小大之辩”,便以为这两句也是在说“小大之辩”:罪犯犯的罪小,他能力也小,偷盗之后只能受诛;罪犯犯的罪大,相应的他的能力也大,窃取国家后竟能受封。直到读了《庄子.胠箧》才明白这两句话的用意并不在此。

《胠箧》通篇的旨意在于“绝圣弃智”。

文章以聪明人为了对付小偷撬箱开锁而想办法固闩紧锁,虽杜绝得了小贼却难防大盗为引,抛出了“知者为大盗积,圣者为大盗守”的疑问。然后文章用田成子杀齐国君,不但盗取了齐国国君之位,更是盗取了齐国所遵循的古代圣人的智慧与法度(周武王封太公望即姜子牙于齐,公元前年田氏代齐),以守卫田氏的盗贼之身。

更进一步用盗跖的“盗亦有道”来说明圣人之法虽利于世亦害于世。

因为圣人之法知者之能匠者之巧虽能为善人所用亦可为恶人所用;虽善者多,恶者亦不少,因此圣人为治天下而制的斗斛、权衡、符玺、仁义虽可使民得其利,亦可为盗贼所窃。大盗窃得仁义与圣智跻身诸侯之列,其本源在于治国者将圣人之法以示于人。由此而言“绝圣弃知”以绝大盗,“擿玉毁珠”以灭小贼,“焚符破玺”以厚民心,“剖斗折衡”以消民争,“擢乱六律”“灭文章,散五彩”以使人人聪耳明目,“毁绳墨、弃规矩”以使人人复其智巧,不提倡忠孝、能辩、“攘弃仁义”以使人人德行玄同齐一。反过来人人耳聪、目明、智巧,天下就不会混乱、忧患、迷惑,人人都复其本性,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

读到这里,突然觉得不能理解:文章说“天下始人含其聪”、“天下始人含其明”、“天下始人有其巧”,在能查到的译本和注释中,“始”都被解释为“原本的”。也就是说天下人本来是耳聪目明智巧的,可是被六律五彩规矩蒙蔽了。《道德经》中亦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之语,联系起来倒是可以理解一二。

那么文章所说的“始含其聪、其明、其巧”又指的是什么样的聪明巧智呢?是否是高于师旷之耳、离朱之目、工倕之指呢?师旷因极精音律而显达,离朱因能见百步之毫末、千里之针尖而传世,工倕因为尧主理百工而得名,那比他们更高级的是人人原本的能力,这样的人会是一群身怀何等能力之人啊。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庄子胠箧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