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千年,除了最为人熟知的中古哲学思想、诸子百家,以及各朝各代的历史、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等,还有非常独特的算命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以及生活在世界各个角落里的华人、华裔,大家都有过算命的经历,或者听说过算命的故事。其中广为流传的周文王、姜子牙、张良、韩信、葛玄、葛洪、诸葛亮、宋徽宗、刘伯温、姚广孝等更为人津津乐道。还有袁了凡、吕蒙正的《了凡四训》、《命运赋》更被很多知名家族奉为圭臬,作为家族宗祠文化传承以告诫后人。自古以来,算命的学问都被冠以玄学之名,我们今天就来谈谈玄学文化,谈谈古人是怎么理解的玄学,以及古人为什么要算命?古人算命到底算哪些?古人算命要解决什么问题?
近现代誉满全球的中国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将现代学科归结为五大类,“哲学、玄学、科学、文学、神学”,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与区分。
哲学:是研究普遍的、基础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是经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是对已知世界通过大众可理解的数据计算、文字解释、语言说明、形象展示的一种总结、归纳和认证;科学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可其具有公允性与一致性,其为探索客观世界最可靠的实践方法;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神学:所有一切宗教神学学说;按基督教学者的定义,神学是神的仆人为了指导人们的信仰生活、行事行为或对付异端思想用分类法和论述法从神所启示的圣经内容中总结分类出神性学问、各世界观、各种事物观、价值观、行为理论的系统性学科,随着基督教学术的发展,神学有基要神学、神性神学、教会神学、希望神学、历史神学、成功神学、失败神学、苦难神学、幸福神学、危机神学、辨证神学、世俗神学、政治神学、女权神学、爱情神学、自由神学、法律神学、解放神学、战争神学、黑人神学、生态神学、教牧神学、教政神学、经济神学、革命神学、社会神学、财富神学、社交神学、伦理神学等。凡是具有上帝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想的,只要不是机械技术或工艺艺术方面的都有神学。
玄学:指朴素主义的天道和自然学科,形成时期为神学宗教发展之前的前神学时代,远古人群通过观察和观测总结出的具有对远古人群生产生活指导意义的学科,包括古天文学、历法学、易经学、诸子百家,以及阴阳学说、因果学说等学科等。
关于玄,现代汉语中解释为玄妙,其实在说文解字里“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道德经》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里,道可道,说的就是天道之学,不是自然生长之学。天道之学是非常精微细妙的,自然之学是有规律可以观测和观察的,这两个都是受天体运行规律所影响,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都出自宇宙规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应理解为,想要知道天道,或者天体运转的规律。要往天空更深处,宇宙更深处去探索。玄,天青色,这里指代天。同样《千字文》作为魏晋之后的普遍流行启蒙读本,开篇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说的是’天玄地黄,天是青蓝色,地是黄色的,宇宙广大无边的意思”.可见,玄在古代专指天,亦代指时空。我们纵观经典古籍中,开篇多以天地为题,以时空为基,这便是我们华夏民族真正智慧的体现,人生于天地之间,必于天地开始。
现代科学关于对人的族群进行分析与观察,普遍认为犹太人与华人的思维方式及文化脉络最为特别,也是最具智慧的古老民族,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民族习惯、传统思维模式、文化倾向性、民族意识“等关键因素的不同。形成这样的独特性的根本因素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属性奠定的比较完整,对于因果、天道伦回、社会问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思维和构建基础,所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属性,这个文化属性世世代代影响了几千年,就形成了文化基因。
我们回到主题之一,古人为什么要算命?
01.古人为什么要算命?
在说算命之前,我们要了解古人是怎样看待命的。
《易经·乾卦》:各正性命。疏:命者,人所禀受。《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注:命者,生之极。《左传·成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疏:命虽受之天地,短长有本,顺理则寿考,逆理则夭折,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法则,以定此命,言有法,则命之长短得定,无法,则夭折无恒也。
《说文解字》,“使也。从口从令”,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驱使生命的因素,抑或可以说成人生之使命?”
现代哲学的三大代表性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是我们通常所冥思苦想的人生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哲学家通常回答,‘探索人生就是人活着的目的“或者说”探索人生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那命我们就可以翻译成现代文“人的一生所运行的轨迹”我们估且说成这是命的概念。
古人算命的目的是什么呢?古人为什么要去算命?
我们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从经典古籍中挖掘线索,或从《道藏》里试图寻找到答案,总结出古人算命最基本的需求是这样的:
第一.决疑。
《左传·桓公十一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鹖冠子·天则》:“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
《尉缭子·武议》:“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史记·循吏列传》:“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以为理。”
司马贞索隐:“言能听察微理,以决疑狱。”
唐·白居易《答卜者》诗:“知君善《易》者,问我决疑不。”
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典属废立,公与抚安。决疑定纷,咄嗟无难。”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司直皓进曰:‘君非臣谏,举过决疑,直心不挠,不阿亲戚,臣之事也。’”
无论古人还是我们现代社会里面的个体或群体,面对重大决策,或者面对一件没有更多经验参考,又或者说经验已经不能完全供决策参考时,就会产生重大疑惑。特别是在古代,没有更多的信息对称的渠道,没有互联网,没有通讯,那决策机制是怎样形成的呢?更多是以经验为基础前提。那什么样的经验才能让结果更加清晰,或者说更向好的方向发展呢?再或者说,经验是怎么形成的呢?每每遇到重大问题,古人是没机会打开电脑建一个数据模型来推演种种可能的。也不可能随身带着一本历史书随时翻阅来寻找答案的。
第二.审时度势。
审进度势,方能趋吉避凶。中国文化最大一个部份就是阴阳学说,通常被认为封建迷信的根源,其实阴阳在古人眼中,并没有封建迷信这一说法,而是观测得来的,无论是甲骨文,还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阴阳两个字,都是以‘阝‘为偏旁的,在古文中,’阝’读’阜’,意为小山丘,就是站在小山丘上观察日、月运行的规律。在古代,月亮出来的时间,往往是危险的时间,晚上如果不回到驻地,野外往往充满未知的危险,可能会被野兽攻击、可能会冻饿而死,所以造成很多人都在晚上丢了性命,久而久之,人去世了,就说是去了阴间。
古人对于时间在明确的定义。我们所说的宇宙,其实古人是分开来定义的,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宙是时间单位,宇是空间单位。那关于时间古人还有哪些定义呢?
运:每运20年;
元:一元为三运,合计60年,上、中、下三元共计年;
统:一统为三元(9运),一统年;
纪:一纪为三统(27运)年。通常设大运起止限;
网:一网为三纪(81运)年;
法:一法为三网(运)年。天运历法的来源;
宗:一宗为三法(运)年。天心正运的起始。
以及年、岁、月、日、时辰、更、刻、须臾、罗预、弹指、瞬间、念、刹那等,古人都有明确的分法和时间界定,我们在其他内容里陆续为大家介绍。现在回到正题。
《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执大象,说的就是掌握时空规律。
《庄子·秋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晋·陆机《豪士赋》序:“才不半古,而功已倍之,盖得之於时势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此人为将,我等只可自守;候其内有变,方可图取。若不审时势而轻进,此取败之道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
郭德纲说,“岁月不饶人,我也没饶了岁月”
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的,包括古代、近代、现代,无一例外,古人对时势的理解更加深刻。
藏传佛教宗萨仁波切认为我们现代人类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远远没有那么现代’,而古人也没有那么封建。
第三.定名。
定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海外,都非常重要。
《道德经》“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管子·九守》:“脩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
汉·马融《长笛赋》:“定名曰笛。”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宋·邵雍《龙门道中作》诗:“卷舒在我有成算,用舍随时无定名。”
唐·韩愈《原道》:“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章炳麟《文学说例》:“《曲礼》曰:‘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斯适人之定名可知也。”
现代西方心理学经过长期总结发现,姓名对于人生的影响起到不可轻视的作用:
姓名诱导性格倾向
姓名诱导人的精神
名字对行为的影响
喜欢自己的名字你会更幸福
第四.安身。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韩寒《后会无期》电影海报的标语,充满韩寒式的哲理与人生观,引起读者共鸣。这句话在网络上流传了很广,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引发了一大片人的认可感。话都是无可厚非,更多是调侃人生而已,如果你真的这样去理解,或按这种方式去生活,可能真的会影响你的一生。
那古人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呢?有没有这样的感慨?答案是有的,而且这个人大大的有名。就是著名的”秦皇汉武”里的武帝。《史记》里记载,汉武帝在被立为太子后,一次与其父(就是后世里被称为景帝的)交流中,发问,“怎样才能当好一个皇帝?”,景帝稍作迟疑,回答大意为,“怎样当好一个皇帝?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怎样做一个好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力行之。然后可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有为青年,或者说如果你想生活过得去,首先,你要博学,得多学知识,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都要有所了解,之后审问,就是要独立思考,要不停地问为什么?他的背景是什么?环境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不这样会是什么样?等等,慎思之就是一定要审慎的思考,把每个流程和环节都考虑到,把每个变量或者内外在因素都认识清楚。明辨之,就是要明辨秋毫,明辨是非。力行之,也有叫笃行之,就是坚定不逾地去做。之后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就意思大家都能读懂,就不在这里累述。前面的一段话出自《礼记·中庸》,后面一句话出自《大学》,应该是古人心目中,怎样过好这一生的最好阐述。我们不清楚武帝的一生文治武功受这段话的影响有多大,但无疑他遇到了一个好父亲,在人生重大疑问上给了他明确的答案,而不是一个段子。
我们话说回来,安身立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于人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怎样过好这一生,其实有很多方法和技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搜”李玫瑾”教授的视频。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论证方法。
我们经常在人生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以至于产生沮丧、失落、迷茫、不甘,还有人总结为人生八苦,其实,我们只要好好理解一下人生,就会逐渐消弭所谓的人苦恼。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我们津津乐道的小朋友抓周,我们诟病的现代教育不能因材施教,我们常常慨叹的怀才不遇,其实古人都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一个人的生辰八字,面相手相,基本上可以分析出人的倾向、爱好、大概的职业范围,以至于读书能不能读好,什么时候可以娶妻生子、嫁得如意郎君等等,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了凡四训》。
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按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就可以获得你期望的人生。
关于命运,家师霍公斐然曾说过,“数由先定,可以加减,归根结底,事在人为“。还有来自《易经》的“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出自《周易·系辞下》。还有观人之法”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以上是简单总结的古人算命算哪些的初步内容,我们后面还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