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2/8 16:59:00
最近看到《庄子·达生》里面的一则小故事,是关于一位驼背老人捕蝉的故事,原文如下——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tiáo,蝉),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单位,比喻极小的数量);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之谓乎!”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这技艺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读到这则故事的时候,内心有一种爽快的感觉,就像看武侠电视剧,江湖小白寒暑不辍地修炼,几个镜头闪过,已经跃迁为高手的那种感觉。很自然就想到一个成语,叫做“聚精会神”,大概是把精神高度集中到一件事上,自然犹如神助的意思吧。不由也想到其他几个经典的故事,比如庖丁解牛,比如卖油翁,他们所做的事都是我们世俗中很平凡的事,但是却做到了极致,做到了让人惊叹的程度。我常常想,是什么让这些人能够把一件看起来很平凡的事做到这样的境界呢?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可是这样一个俗语的道理几乎人人知道,为什么成为状元的人却极少呢?是人们下不起这样的功夫吗?与此相对,晚清名臣曾国藩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想,这两个道理听起来人人都懂,却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懂,而没有落实到自己的身上去。我自己也是,几次三番换工作,以前一直有一个念头:要找到一个内心喜欢的事业,但是遇到感兴趣的事情,投入去做的时候,一遇到困难就会自我怀疑,我的选择到底对不对?也有人,迫于当下的境遇,因为收入、时间或者自己对某事有所擅长等等因素选择了一份工作,可是心里又对其他的事情有所向往。这样,往往就是“坐这山,望那山”的真实体现了。已届不惑,有了些经历,才渐渐开始能够思考明白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才发现那些老辈人流传下来的话语是真的有道理。我曾经常常羡慕那些早早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一直做下来的人,也羡慕那些自己懵懵懂懂从事了一件事,在做的过程中渐渐小有所成,于是一步步深入并且喜欢上这件事的人,我觉得他们好幸运。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卖油翁、佝偻丈人,庖丁,他们都成为自己所在领域大神级别的人物。后来,读到梁启超所写的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他说:“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他引用了佝偻丈人的故事,然后紧跟着又说:“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深深震撼,突然明白了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我们不是下不起功夫,而是缺乏一份对自己身份的“笃定”,缺乏一份对所做的事情的价值的“笃定”。所谓的敬业,其所谓的“敬”,其实就是把对方的价值看得无比重要,我们对人说“尊敬”,往往是那个人很重要,或者人品、德行、身份等方面值得看重。我也突然才发现自己以前原来都没有真正明白“敬业”的意思。正因为没有把当下从事的事“看作我的生命”,甚至常常妄自菲薄,跟他人所做的事进行比较,才会“坐这山,望那山”,才会心不定,才会左顾右盼,也就不能像佝偻丈人那样达到如有神助的境界了。记得以前学习个人规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我现在做的事情做到极致,我能给这个世界创造怎样的一份价值?会是怎样的景象?会有什么故事?真的也很想体验一番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感觉。也欢迎在这条路上有所得的人留言分享,也许您的一份分享,将会给不可知的人们(包括我)带来心灵的力量,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