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过《百家讲坛》,那时候,先看到的是马未都,这位老先生常常妙语连珠,觉得他真是个有意思的老头,讲起来跟说相声似的,夹杂一些马先生遇到的各种妙事,
后来看王立群、易中天、纪连海,还有钱文忠,他们将枯燥的知识说的非常有意思。
易中天
再到后来,于丹的身影出现在了这个节目上。
在人们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候,于丹成为这条路上的引路人。
在《百家讲坛》上,于丹对于《论语》的鸡汤式解读,让她一跃成为红人,在她的讲解之下,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也能听懂那些枯燥难懂的国学经典。
在她的娓娓道来下,那些诗词名句,国学经典好像都变得通俗易懂了。于丹还一度被称为“女版易中天”
随后,于丹更是讲座不断,宣扬古典文化,还一度走出了国门。
渐渐的她贴上了“国学大师”的标签。
如此辉煌的于丹,竟会有一天跌落了神坛?
因为她的“毒鸡汤”讲解,不只一次被轰下台,先有上海为博士授课,几乎被轰下台;后有北大谈昆曲,真真儿被轰下台。
如今的于丹,遭到了万人唾骂,从人生巅峰到跌落低谷,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
01于从普通人一跃成为“国学大师”
年,于丹出生于北京的书香门第,父亲研究文史,非常严厉,从4岁起,于丹就被父亲要求读《论语》以及很多经典名著。
可是小孩子怎么会对枯燥的《论语》有兴趣,但是于丹还是硬着头皮背了下来。
这样严厉的家教对于于丹来说异常的沉重。好在于丹是个天生的乐天派。
就这样,于丹开始专门对各种古文进行研究,可能从小于丹就与《论语》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这部经典,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年,《百家讲坛》渐渐打响了名号,登台的主讲人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为节目圈粉无数。
也是在这一年,于丹登上了《百家讲坛》的舞台,在于丹讲解的那段时间,正巧在国庆期间,连着7天,节目的收视率非常的高。
而于丹也凭借自己对于经典巨作《论语》展示的自己独到的见解,征服了一票观众。
在她的深入人心的鸡汤式解读下,很多老百姓受她的影响,理解了《论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专门到新华书店,购买《论语》观看,可谓是掀起了一阵“国学”风。
年,于丹带着《庄子》的独特解读再一次登上《百家讲坛》,让全国人民再一次看到了这个满腹经纶的奇女子。
此后,节目、讲座……一场一场,接踵而来。
于丹总是能在各个场合,将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出来,她的身影还一度走到国外,宣扬我国的国学文化。
后来于先后出版了两本书,都是自己关于《论语》《庄子》等著作的理解和心得。
在这两本作品问世后,国内国外掀起了一片好评。总销量超过万册,这在当今纸质书籍如此低迷的状态下,可以说是个奇迹。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还畅销海内外,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
不仅如此,于丹的这本书被译为三十多种文字在海外发行。
于丹的这些行为,可以说是很好的文化输出了。
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国学大师”于丹只用了短短1年的时间,巨大的成就让于丹无限的“沉沦”在“鸡汤式”的解读当中。
02“国学大师”的人设说崩就崩,被北大学子轰下台
在于丹走红之后,她好像忘记了一个学者应该做的事情,更加在乎市场,换言之,成名后,她变成了一位商人。
在越来越多的活动中,于丹将目光聚光到了赚钱上。
有媒体爆料,成名后的于丹更加“豪横”,受邀到国外讲课时,因为对方提供的酒店不够豪华,要求更换,更被爆出耍大牌。
甚至在饭局上大言不惭的对别人说,你这样的人,不配和我坐在一起吃饭。
如此说一套做一套,在台上宣扬孔孟之道,实则背道而驰,一个“高高在上”的学者,这让别人如何认可你呢?
既然自己都没有办法言传身教,又怎么能担得起“国学大师”的称谓呢?
在越来越多的争议声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于丹的鸡汤华而不实,
就连梁宏达也认为于丹没有什么本事只会说正确的废话。
“于丹喜欢说正确的废话,把简单的话复杂化,言辞华丽,玄之又玄。
“如果孔子复生,也得给于丹鞠躬”
这种解读乍一听有点道理,但是仔细揣摩之下,还是让人一脸迷茫,说了等于没说。
不少网友认为于丹为了宣讲而宣讲,反而忘记了一个学者应该有的态度,披着文化的外衣叫卖着心灵鸡汤。
而这些鸡汤,甚至还有毒。
以上的种种,让很多人开始粉转黑。
在上海为学生们讲课的时候,差一点就被人赶下台,好在保住了自己的一点面子,但是后来在北京大学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年,北京大学正在举行举办昆曲表演,当当于丹穿着着超短裙和恨天高上台站在一众艺术家身边,开口第一句便是:“我们代表着...”
在发言中,就有很多学生起身准备离开,又有学生起哄:于丹,快下去吧!就这样还没有灌完鸡汤的于丹被轰下台。
众所周知,于丹对昆曲并不是专业的,但是随着于丹对昆曲大谈特谈,引来了台下学生的一阵嘘声,加上她此前的言行,“国学大师”于丹,生平第一次被轰下台。
在被轰下台的事情之后,于丹还在微博上继续自己的心灵鸡汤,一面撒鸡汤文,一面博同情,批判嘲笑她的人,大谈昆曲文化借此彰显自己的才华。
一个丢失学问初心的“学者”,将自己摆在高位,不求学艺精湛,这样的“学者”终究走不远。
结语
如今的于丹依旧在潜心“熬汤”,但毒不毒,怕是没人试了。
虽然,于丹卸去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分党委书记一职,但是在学术界依旧有着不小的影响,可以看得出。她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可否认,于丹对于传统国学是有一定贡献的。
不知于丹,对于当时灌“毒鸡汤”的所作所为,是否后悔。
也希望她此次可以吸取教训,褪去繁华,追求学术的本真。
你对于丹有什么看法呢?
END……
原创不易,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