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英,现在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庄子的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一公元前),即庄周。战国时宋国蒙(在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管漆园的小吏,生活比较艰苦,曾向别人借过钱。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许多学者考征认为,内篇是庄周自己的作品,外篇和杂篇是庄周的学生或后学的作品。只有个别人持相反的意见。全书思想比较一致,可以认为这是先秦庄子学派的思想总集。
《庄子》一书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在中国思想界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庄子》在先秦是著名的一家,汉代集体编撰的《淮南一子》深受《庄子》的影响。巍晋时代,《庄子》与《周易》、《老子》成了当时玄学家的经典,称为“三玄”。到了唐朝,三教鼎立,《庄子》是道教的重要典籍,庄子被称为南华真人,书也改名为《南华真经》。唐宋以后,许多文人都受《庄子》的影响,如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现代的大思想家、大学者对《庄子》的评价也特别高。鲁迅说:《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晚周诸子,指当时百家。莫能先,没有能够超过《庄子》的。《庄子》思想丰富、深刻,是先秦第一流著作。顾领刚说:“在战国时代里,《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其正确性是另一问题,这里不谈),《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毛泽东在诗词中也经常引用《庄子》中的典故和语言。另外,如郭沫若、张岱年、冯契也都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提出的问题多而且深刻。《庄子》提出什么问题呢?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些思想呢?
在人生观方面,《庄子》是很有特色的。现在举几个事例来说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载: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学问,派人带着“千金”去请他出来作“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待遇不低,卿相,官也不算小。但是你就没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养它几年,又给它披上花布,然后送入大庙牺牲作祭品。这时,它想当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了。你快走吧,别玷污了我,我宁可在污泥中自由生活,也不愿意为帝王们所束缚。我一辈子不当官,按自己的志愿全话。同样思想还出现于《庄子》一书的其他篇章。在-《达生》中比作猪,在《秋水》中比作神龟,在《列御寇》中比作牺牛。
庄子在这里表现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他认为统治者是卑那的,所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盗窃了国家权力的人当诸侯。诸侯家有仁义,大概也是盗窃来的。为统治者卖力的人,庄子也是鄙视的。宋国人曹商为宋王出使秦国,回来时后面跟着辆车,装载着秦王送给他的财物。曹商很神气,见到庄子,说什么自己不善于受穷,只有发财的本事,挖苦庄子贫贱。庄子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治疗一个疖疮,给一辆车;舔一下痔疮,给五辆车。越是卑下,干越低级的活,得车越多。你难道也给秦王治过痔疮,要不怎么会得这么多车呢?你真行呀!”
在财物和感情方面,庄子明显的是重感情而轻财物。假国林回逃难的时候,“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价值千金的璧玉抛弃掉,背着小孩跑。别人问:小孩不值钱,又重,璧玉又轻又值钱,为什么弃璧玉而背小孩呢?就是说从经济上考虑是很不合算的。
林回说:那是从利益上考虑,这是由于天生的骨肉感情。庄子接着议论说,人与人由利益结合的所谓酒肉朋友,到危急的时候,就各自逃命,不管他人了。由感情结合的,在危急时就会互相关照。所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醛”,君子虽淡却很亲近,小人虽然表面上很热情,而实际上却没有沟通感情,只是尔虞我诈,互相利用,各有稻粱谋。这里可以看出,庄子是重感情轻财物的。
庄子强调全身养生。他认为帝王的功业,是不利于自己的生存的。为统治者卖力,就象用贵重的珍珠去弹射麻雀一样,花的代价大,而所得利益小。就是说自己的身体比帝王功业更重要。所以,他主张“虽富贵不以养分身,虽贫残不以利累形”。富贵人不要由子过分享受而伤害身体,贫贱的人也不要为了多挣一点收人而去拼命。首要的是要珍惜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