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道家就有“真人”的称呼。
真人具有一定的修为神通,身体强健百病不生,逍遥自在。真人称呼,来源于《庄子》。
庄子说: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古代的真人,不觉得活着很快乐,也不害怕死亡。能屈能伸,能出能入,入世做官、济世救人也不觉得有多了不起,出世退隐深山、自我修行也不觉得有多寂寞孤独。不会因为有了一定修为,就自我感觉高人一等,有一种“曲高和寡”的错觉。来来去去都很潇洒,生活舒适健康,心里舒服踏实。很有一股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隐士格调。
另外一种理解,三句话都是说生死。有个成语“出生入死”,形容在危险、艰难的环境下做事。它的原意是什么?是形容人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因此“其出不,其入不距”,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像是住旅馆,住进来或者走出去都很随意。最后一句也可以做类似理解。
中国的生死观念,一贯是豁达的。
上古圣君大禹说: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大圣人孔子也说:
明乎昼夜之道而知。
生命的过程,无外乎花开花落,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而已。生是寄托在这个肉体上,死是回归本源。修行的过程,就是万事看开、不萦于心的过程,看透生死,即是修行。
庄子继续说: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前面说的是“了了生死”,接着探讨人生的意义。不忘其所始,不忘记自己开始的地方,不忘记自己最初的动机,也就是不忘初心。不求其所终,不追求必然有一个结果,也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人做事,固然要有始有终,但人生观上,却要看开、豁达,体会“无始无终”的境界。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条长河,一个人,因缘巧合之下,出现在河里,成为一朵一闪而逝的浪花。只需要面对当下就好,坦然接受、享受当下,该吃吃该睡睡,该承担责任承担起来,该干好活儿干起来,最终坦然面对回归。至于过去的失误,将来的状况,都不值得我们去考虑。这就叫不以凡人的心机去妄图掌控天道,不以人为的方法去改变天命。也就是不逆天改命、以为人定胜天;而是顺势而为,按部就班,道法自然。
这样一来,才是庄子口中的真人了。
最后,庄子对真人的样子进行总结描述: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一个人修养达到真人境界,他心志专一没有妄想,相由心生,他的容貌清净平和,他的额头饱满而明亮;当他看到世间的悲苦,他会慈悲为怀,犹如四季轮转进入博大包容的秋天,然而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却令人如沐春风;他十分通情达理,犹如四季那样符合时令节气,他与世人和万物都能和平相处,不用手段而纯粹出于自然,却事事恰如其分,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