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内容主要是在讨论与处世有关问题,突出指出外物的发展变化相对主观事物来说具有不确定性,那么人们在处世生存过程中如何正确面对这一客观存在。
外物不可必(1),故龙逢诛(2),比干戮(3),箕子狂(4),恶来死(5),桀纣亡(6)。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7),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8),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9)。木与木相摩而然(10),金与火相守则流(11)。阴阳错行(12),则天地大絯(13),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14),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15),螴蜳不得成(16),心若县于天地之间(17),慰昬沈屯(18),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和(19),月固不胜火(20),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21)。
(1)不可必: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应指“无确定性”。必:本义“标杆、标准”。
(2)龙逢:夏桀贤臣,姓关,字龙逢,因多次直谏而被斩首。
(3)比干:商纣的庶叔,因忠谏被剖心。
(4)箕子:商纣庶叔,因忠谏不从而佯狂,但终被杀戮。
(5)恶来:商纣佞臣,最终与纣王一同被杀。(6)桀纣:指夏桀和殷纣
(7)信:信任。(8)苌宏:周灵王(或说周敬王)贤臣,因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归蜀后,自恨怀忠招祸,乃刳肠而死。蜀人感其精诚,遂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蜀是东周地名,并非现在的四川。
(9)孝己:殷高宗之子,遭后母虐待,忧苦而死。曾参:孔子弟子,字子舆。他为父亲在瓜地除草,误断瓜根,其父大杖责打以致他几乎死去。
(10)然:通“燃”。(11)相守:相接触。流:泛指液体移动;此指熔化。
(12)错:错乱。(13)大絯(hài):非常震惊。絯,通“骇”。
(14)火:指闪电。(15)甚忧两陷:特别担忧陷落到阴阳错行之中。
(16)螴蜳(chéndūn):怵惕不安貌。(17)县:通“悬”。
(18)慰睯wèihūn:谓郁闷。沉屯:沉闷之意。
(19)众人:指大多数人。焚和:指焚毁中和之性。
(20)月:古人以月为群阴之本。《说文》:太阴之精。此应指清虚淡泊的心境。火:比喻利欲之火。
(21)僓(tuí)然:崩坏。道尽:谓生理丧尽。
外在事物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忠良之士关龙逢被斩杀,比干遭杀害,箕子被迫装疯,而谀臣恶来同样不能免于一死,暴君夏桀和殷纣也同样身毁国亡。国君无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竭尽忠心未必能够得到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赐死而且飘尸江中,苌弘被流放西蜀而死,西蜀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后竟化作碧玉。做父母的无不希望子女孝顺,可是竭尽孝心未必能够受到怜爱,所以孝己遭后母虐待,忧苦而死、曾参受其父杖打几乎死去。木与木相互摩擦就会燃烧,金属跟火相互厮守金会熔化。阴与阳行动错乱,天与地都会非常震惊,于是出现雷霆,雷雨中夹着闪电,甚至烧毁高大的树木。有人特别担忧陷落到阴阳错行之中没有办法逃避,怵惕不安而又一无所成,内心像高悬在天地之间,忧郁沉闷,利害得失在心中反复琢磨,于是内心如火烧焦躁万分;大多数人焚毁中和之性,清虚淡泊的心境抑制不住内心利欲之火,于是便精神颓然崩溃,丧失本性。
第一部分一是说明外在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这里所说的外物,明显是指主体事物之外与其相关联的客观事物。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变化规律,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相对于主体事物而言却具有不确定性。如文中讲到的国君相对于他的臣子具有不确定性。国君无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臣子竭尽忠心未必能够得到国君的信任。这里臣子是主体,国君则是外物。忠良之士对国君可说一心一意,可是国君对忠良之士的忠心是否认可却有不确定性。不然就不会出现忠良之士被惨杀的事情。文中例举的其他事例都是为了进一步证明外在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二是阐明了外在事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对于主体事物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庄子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阴阳错行”。自然界出现阴阳错行,天与地都会非常震惊。人间或人们心中出现阴阳错行,就会特别担忧陷落到阴阳错行之中没有办法逃避,怵惕不安而又一无所成;内心像高悬在天地之间,内心如火烧焦躁万分;就会焚毁人的中和之性,甚至精神颓然崩溃,丧失本性。
本篇以“外物”作为开篇,实际是在提醒人们由于外物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对于主体事物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外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这一客观现实。至于如何对待外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这一客观现实,本部分却没有说明。但是,回顾以往各篇所论,无一不是如何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