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通常,自居正统的人把异己的观点称为异端。关于异端,孔子曾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构建好自己的思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批判异端。在孔子身后一百多年,孟子继承了他的思想,但是在对待异端的问题上,孟子却和孔子的观点完全相反。孟子主张坚决地批判异端。同样是对待异端,为什么孔子不去批驳,而孟子却一定要进行激烈地批驳呢?孟子是如何批判异端的?他批判异端的意义是什么?孟子所说的异端又指的是哪些思想呢?
我们先解释下什么叫异端。异端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坏的意思,就是你提出一种说法称为一端,跟你不一样的称为异端。有这一端就有那一端,所以在孔子的时候他提到,他说你对于异端没有必要去批判。他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说去批判不同立场胡说法,就会带来后遗证。我这样翻译是因为配合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来说的。你跟我的立场不一样,彼此间没什么好商量的,天下路多得很,各走各的路嘛。也许将来你会发现我是对的,也许将来我会发现你是对的,不要现在立刻要分个对错!开始的时候只是说,跟你意见不一样的人就是异端。当你骂别人异端的时候,别人也认为你是异端,所以孔子的立场是认为你不要去批判异端。
到孟子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到孟子的时候,从孔子的思想传下来,到了战国时代中期,天下大乱。孟子发现,第一个,乱是一个事实,从春秋到战国一路下来。那为什么乱呢?原因之一是因为,思想之间有偏差。人的思想有偏差就会表现在行为上,在行为上就会造成各种复杂后果,最后结果是不好的,所以这代表说当时流行的观念有问题。孟子为什么要起来批判这些不同的学说呢?
他认为现在是一种洪水猛兽,叫做自然灾难,但是人间所造成胡灾难更可怕。我们谈过“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人吃人的世界。
什么叫人吃人的世界呢?尔虞我诈,利用别人,牺牲别人,别人还不知道,这不就是人吃人的世界吗?孟子担心啊,战国时代这样一路发展下去,将来中国只能毁灭了,所以他才要起来批判这些异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各诸侯国都企图兼并别国,壮大自己。这时一些御用文人,就以各种学说游说国君,帮助各诸侯国不择手段地进行兼并战争。孟子认为,正是这些异端学说造成了天下大乱,所以要对对异端进行激烈的批判,那么孟子所说的异端,都是指哪些学说呢?
孟子认为当时天下所有的言论“不归于杨,则归于墨”。他说天下人的说法不是归于杨朱这一派,就是归于墨家这一派,就墨翟这派。杨朱这一派在古代没有人讨论是因为他没有著作留下来。那么如果你简单问的话,孟子后来又提到一句话,说杨朱这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拔一根汗毛,对天下有利,我也不做。为什么?对你们有利是你们的事,我损失的是一根汗毛,等于是我损失了很多力气帮助别人。别人是别人,那跟我无关,我自己的身体发肤,我好好保护好。这就是杨朱的思想,杨朱是为自己着想。其实说到为自己着想,基本上我们并不反对每一个人为自己着想。譬如在美国有很多学派,讨论到伦理学方面,有一个学派认为“利己主义”。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对自己有利,对自己有利就是对的,这就是“利己主义”。另一派叫“利他主义”,有利于别人才是对的。这两派其实没必要争风相对。
比如一个教授,他主张利己主义,上课都要讲对自己有利,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自己的需要。他有一天走在街上,他没注意到后面一个学生跟着。他看到路边一个乞丐大喊到:“可怜我吧,给我钱吧!”他就掏了五块美金给他。学生立刻上来请教老师,说“老师你不是主张利己吗?那你刚才干吗给钱给这个乞丐,变成利他呢?”老师说“我没有利他啊,我还是利己啊,因为他叫的声音太难听了,让我听得很难过。为了让他闭嘴,让他不要叫,我就给他五块钱。他不叫了,我就比较愉快了,我还是利己啊!”所以这就说明利己跟利他没有必要矛盾。怎么可能世界上的人都受苦,你一个人快乐?不可能的,感情是有传染性的。
孟子作为哲学家.他有一种能力,就是把一种理论推到一个逻辑上的结论。通常我们没有受过哲学训练,不太想这些问题。认为杨朱有什么不对呢?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替自己着想,“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你管他人瓦上霜管得着吗?如果说没有把它推到逻辑的结论,像孟子就推了,他说你只为自己着想的话,等于是你不要国君了。
什么意思,国君需要靠你们的税收,他才能好好思考国家整体的问题,国家发展的问题。那你统统为自己着想,那谁来做大家的事呢?要不要筑长城呢?要不要开沟渠,开运河呢?这个谁来做?如果一个人只考虑自己的话,他怎么可能去有这么大的规划呢?国家整体的安全谁来负责呢?对不对!所以孟子火气很大,就用禽兽来描写杨朱、墨翟。杨朱因为没有著作传下来,他的思想的细节我们不清楚。你把墨翟这一派人说成是禽兽,没有人会同意。这一派人“摩顶放踵”,帮助天下人。连在《庄子》里面《天下篇》,他提到墨翟都很尊重,他说他真是一个有才华,有能干,又好心的人,只是一般人做不到。那么墨翟主张什么呢?要兼爱。兼爱就是同时平等地爱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