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上承老子,下启万代庄子给我们展示了他怎
TUhjnbcbe - 2025/2/17 20:17:00
北京白癜风到哪里治疗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这是一个真正精神富裕的人,“贫而不惫”;也是一个真正有傲骨的人,“曳尾于涂”;还是一个博学、胸怀宽广的人,“生与死如梦与醒,人生不过大梦一场”;更是一个眼冷心热,真正热爱自由的人,“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就是上承老子,下启万代的智者,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

1.出生之地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蒙“地人。这是《史记》对庄子的描述,有意思的是,与其他人不同,司马迁只说庄子是“蒙”地人并没有具体的国别,那么庄子到底是出生在哪呢?现在有个主流的推测是:庄子的文化背景明显是楚国的,其讲话、思考方式都与屈原颇有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庄子的博学说明他肯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可历史上并无记录证明他是宋国贵族,再联系他文章的风格很多人都推测他是由楚国迁到蒙地。

那么楚国当时是发生了什么大事迫使庄子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故土从楚国迁到宋国呢?

当年楚悼王曾任用吴起变法让楚国逐渐变得强大,和当时众多变法一样触动了许多贵族的利益,楚悼王在世时自然能庇护住吴起,可是当楚悼王去世之后,尸体都尚未安葬,楚国的贵族就群起追杀吴起。吴起无奈只好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边用尸体来保护自己——这些楚国贵族追杀他时如果刀剑兵刃落到了楚悼王的身上是要被灭族的!没想到这些贵族对吴起恨之入骨顾不上楚悼王的尸体了,直接乱箭齐发将吴起射死在楚悼王的尸体旁边,不可避免楚悼王身上自然也落了不少的箭。所以楚国的王族秋后算账时就将七八十家楚国的贵族统统灭族。于是大家猜想,庄子的家族恐怕也在灭族之列,他就在那时候逃到了中国的北方,低调地生活在“蒙”这个地方。

2.治学特点

《史记》里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意思就是庄子十分博学,没有什么学问是他没看过的。这也就间接证明了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毕竟当时教育可是贵族特有的。庄子只有从小就接受完整的贵族式教育才可能会有这样的学问。然后又说“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意思就是庄子思想中精要根本的部分还是源于老子的思想。所以说庄子是老子的私淑弟子,是真正继承老子思想的人。

《史记》中说庄子著的书有十多万字且大抵都是寓言。可惜的是现存只有六万多字,司马迁说《庄子》大多都是寓言是不准确的,因为除了寓言之外,还有重言和卮言。重言就是借助有身份地位的人为自己代言,加重语言的分量。卮言就是漫无边际的话,能产生汪洋恣肆、浪漫无涯的效果最后又能体现出他的思想,这是庄子文章说理的特色。

纵观庄子一生如果要将他的人生加以概括的话我觉得可以用以下四个字:“贫、傲、博、情”

.生平之“贫”

庄子在物质生活上是真的贫穷而不是如其他人般为了让他人觉得自己的文章或诗写得好而装穷,毕竟我国文化上有个“诗穷而后工”的说法。庄子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漆园小吏,后来可能是觉得不自由就不干了加上又没收过几个学生,收入来源是真的很少。

有一次,庄子去见魏惠王,身上穿得破烂衣服打满了补丁,魏惠王就问:“先生你怎么这么穷困潦倒啊”(“何先生之惫邪?”),庄子答道:“大王,我只是穷但我并不颓废潦倒”(“贫也,非惫也!”),意思就是我贫的只是外表,但我的精神并没有颓废潦倒,衣服破烂只是穷,有道德而不去践行那才是潦倒。

在这里庄子把外表的贫穷和内在精神的贫瘠,做了一个很好的区分!“贫而不惫”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4.生平之“傲”

穷有两种情况:一是人穷志短;二是穷且益坚。庄子虽然贫穷,但是从来不改青云之志,这就体现出他的第二个特点:傲!“漆园傲吏”便是后人送给他的一个很好的称号。

有一次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拿着礼物请他做官。他们看到悠闲垂钓的庄子就对他说:“希望能用楚国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头也没回的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于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你们说它是宁愿为了留下骨骸以示尊贵而死去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自然是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就像那只乌龟一样,宁愿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庄子对功名利禄的看法,都体现出一个字——傲!人可以没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与其对权贵阿谀谄媚还不如“曳尾于涂”。

5.生平之“博”

庄子的“傲”是有底气的,底气就来源于他的“博”,博一方面指他的才高学博,什么方面都有涉猎。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先生就认为,庄子的书中什么学问都有,甚至出现了生物学的知识。

庄子的“博”还体现在他的视野、格局和胸怀,读庄子的书能扩展我们的格局,无论是待在地上、还是飞在空中哪怕是躺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空。

也体现在他对死亡的态度上:生与死就如同梦与醒,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大梦呢!

人生中产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我们看事情的高度、角度、宽度不足,所以常常纠结于一些愁烦。按照庄子所说的,假如我们能像大鹏一样飞得那么高,还有什么问题想不开呢?拥有这种博大的人生格局,最难的事情也可以坦然面对。

6.生平之“情”

庄子其实是个眼冷心热的人,真正读懂了他的著作的话是可以体会到他对于自然的向往、对于春天的热爱、对于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豁达。

庄子的文章里充满了各种温度的情感,总会使我们陶醉,就像人生的一杯美酒,体会到了,才能够感受到他那里边的一些深厚的情感。

相比于孔子,庄子更关心作为一个人的你的生存和幸福。孔子希望我们前赴后继,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庄子看到了战国时的残酷现实,知道理想主义的努力无异于与虎谋皮。他想解决的是如何保命养生、如何在烂泥坑中逍遥自在地生活下去的问题。

7.后言

年轻时读史总是会觉得古人过得真的艰难,平均寿命不长还要经常遭遇战乱、饥荒、瘟疫等。出身就决定了你的一生,能改变命运的方法只有科举。常常替古人担心,这么恶劣的环境是怎么熬过来的?

后来读了更多的书、经历了更多事,才发现人的痛苦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环境,而是我们内心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是文化,所以我们绝不能仅仅有儒家的刚毅勇猛,也一定要有庄子身上的逍遥物外,这样才不会钻牛角尖,把自己逼上绝路。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承老子,下启万代庄子给我们展示了他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