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老子人生的成功,从懂得示弱守拙开始
TUhjnbcbe - 2025/2/21 18:03:00

其实,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学说,可以总结为内圣外王之道。这一点,与儒家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内圣外王,其实也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内圣,从儒家来说,就是修炼极高的道德境界。从道家来说,就是首先要沉入到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心变得从容无惑。外王,其实讲的就是人的价值的问题。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其实首先讲的是一种治国理政之道。

儒家讲有为,道家讲无为,其实讲的都是如何真正的有为的问题,不过儒家和道家的理论点不同而已。儒家讲修身,这是内圣,然后说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外王之道。而道家讲无为,讲柔弱,讲要谦卑,这是内圣,然后讲无为而无不为,这是外王之道。

当然,道家哲学更多地是对人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道家的哲学是向内的,是追求精神的自由和逍遥的,这一点,在老子的后学、道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庄子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对于道德经,我们普通人要学习的,并非是老子所讲的治国之道,也并非是谋略学,而是他在道的外衣笼罩下的人生之道。

很明显,老子以冷眼旁观的方式,看透了社会和人性。总的来说,老子的理论核心是道,道是支配世界支配社会支配人生的所有的依据,而道是道法自然的,是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不是靠什么欲望和制度以及科学技术,去拧巴这个社会。

从这个理论出发,老子认为,人的最大的缺点是欲望,人一旦为欲望所支配,那么他就会失去自然而然的理智,从而去追求那些看起来很美其实是没有用的东西。所以老子讲我们的人生应该怎么过,应该是过一种减法的生活。

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好玩的国学认为,这是老子人生观的核心观点,那就是让我们过一种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的生活。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老子认为,人应该学会示弱,学会守弱,学会以一种柔软的谦卑的姿态,去生活。因为,老子考察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他发现,凡是看起来柔若无力的事物,总是充满活力,凡是看起来坚硬刚强的东西,总是呈现出僵死的状态,所以,人要活得好,那就要学会柔软,就像水一样,看起来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却是天下最刚强的。

在道德经中,我最喜欢老子的这一话: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这一段话,既体现了老子的高明的辩证法思想,其实更是他人生智慧的结晶。我们纵观历史,凡是那些懂得以退为进,懂得韬光养晦,懂得示弱的人,大都最终能够功成名就得到善终。韩信当年要不是能忍胯下之辱,当场和那些小流氓对打,可能早已经被砍死了,哪里会成为汉朝的开国元勋;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立下奇功,但是他懂得守弱,最终能得到善终,曾国藩毅然解散湘军,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人生的成功,从懂得示弱守拙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子人生的成功,从懂得示弱守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