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聃,春秋末期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聃与孔子同时代,约年长孔子二十岁,哲学上的老子和文化上的孔子,其关系亦师亦友。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老子》一书为老聃自著,近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老子》——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实物证据——的问世,有力地推翻了《老子》晚出说的谬误。
一、老子其人其书
老聃,世人尊称为老子(约公元前年—?),一如尊称孔丘为孔子、墨翟为墨子(“子”为先生之意)。司马迁说:“姓李氏,名耳。”这是汉人的说法。根据高亨先生考订,春秋二百四十年间并无“李”姓,但有“老”姓。“老”、“李”一音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而“耳”、“聃”字义相近,故称作“耳”。总之,“老聃”被尊称为“老子”在先秦典籍中屡见,毋庸置疑。
老子是陈国人,后陈被楚灭,故称楚人。“楚苦县厉乡”,即后来的安徽亳州府,现在隶属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曾为周朝史官,《史记》称他为“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司马迁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分别问学的老子与老莱子,都有著作传世,著书篇目各不相同(“老子著书上下篇”,“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但梁启超、冯友兰等人过于粗心或有意扭曲,以至于把老子和老莱子混淆不清。
老子与孔子同时代,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老子约生于公元前年左右,约比孔子年长二十岁上下。《史记》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当属史实。先秦典籍如《庄子》、《吕氏春秋》及《礼记·曾子问》等都曾提及此事。
《吕氏春秋·当染》说:“孔子学于老聃。”老子和孔子的关系亦师亦友,在多种文献记载中值得我们留意的有这几点:一、同源异流:老子与孔子同是殷周文化的继承者与创新者。同源中的“异流”则是,孔子为中国文化史上继往开来的第一人,其“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更使他成为教育史上的“万世师表”;老子则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他所建构的“道”论,不仅发先秦诸子所未发,更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主干。二、文化与哲学的对话:文化的孔子与哲学的老子进行对话,二人谈论的细节虽不得而知,但从各书记载中可以窥知,孔子的问题属于文化层面(“礼”);而老子的解答则总会从文化的议题引向哲学层面(“道”)。故孔老之间的对话就是属于文化与哲学的对话。三、对话的开放心态:儒道开创人首次的对话,彼此学术间的立场与观点虽异,而对话的心态则是真挚而开放的。这和后来孟子恶意攻击杨墨,以及宋明儒者为了维护道统而排斥佛老的狭隘心态相较,真有天壤之别。故老、孔之间的对话诚为思想史上令人神往的一个开端。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山祖,老子自著的《老子》是先秦哲学中最早的一本哲学著作。《史记》明确记载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司马迁这里所说老子著书的篇目、主旨和字数,都与通行本《老子》相吻合。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印行《郭店楚墓竹简》,首次公布了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老子》。这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实物证据的问世,有力地推翻了《老子》晚出说的谬误。
陈楚文化圈是孕育老子思想的原乡。中年以后,他入朝任史官,长期沉浸在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他长于思索宇宙的奥秘及人生的哲理,在孔子到周室拜访他时,他已是当时学术界的泰斗。他那精简而深刻的著作逐步地流传各地。先秦典籍对《老子》书中的重要概念与文句的广泛引用,可以证实它成书之早与影响之广。如《论语·宪问》明确引用《老子》六十三章“以德报怨”;其后,《墨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约十条,《管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多达三十一条,《庄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多达一百二十二条,《荀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十三条,《韩非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达七十二条,《吕氏春秋》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多达二十九条。由此可见,《老子》思想对道、儒、墨、法各家各派影响的深远。
二、老子思想
林语堂在他的英文著作《老子的智慧》中说:“孔子的学说过于崇尚现实,太缺乏想象的意涵。”“孔子的哲学是维护传统秩序的哲学,主要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不但不令人激奋,反易磨损一个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求,以及幻想驰奔的本性。”这里隐约道出儒家是透过社会规范的建立,以提高人的道德价值;道家是透过哲学精神的建立,以提升人的心灵境界。林语堂又说:“儒道两家的差别,在公元前年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被明显地划分出来:官吏尊孔,作家与诗人则欣赏老庄。”这里指出汉以后,儒道分途,儒家在中国政治社会中成为显文化及官方哲学,而道家则成为潜文化及民间哲学。
陈荣捷在他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中说:“假如没有《老子》这本书的话,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将会截然不同。假如不能真正领会这本小书里的玄妙哲思,我们就不能期望他可以理解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艺术和医药。”又说:“在某些层面,道家进入生命之道更深更远,所以,虽然古代诸子百家都各行其道,但道家却得独享其名。”
进入老子的思想领域,让我们先从他的“道”谈起。
三、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
“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第一位将道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就是老子。《老子》第一章便指明“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是第一个将道提升至形而上地位的哲学家,他认为一切万物皆由道所出,甚至连天地都由道而来。但是,道一开始并非具有形而上意味,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说明“道”的原义以及转化到形而上的道。
“道”这个象形文字就具有特殊的意涵。道从“首”从“走”,象征着人从四肢落地的动物群中抬起头来。当人类昂首挺立开始活动,便在天地间创造出一部辉煌的历史。所以,在“道”的字源中,就隐含着行走的意象与创造的意义,所以老庄说“道行之而成”,又说道创生万物(“道生之”)。
“道”的字义由行走、运行引申出秩序、方法、规准、法则等意涵。这些重要意涵,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及老子之后的战国诸子所共同使用,并各自赋予特殊的内涵。自殷周以来,人们探索日月星辰等天象运行的规律,称作“天道”;建立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叫作“人道”。只是,各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