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文章《请与那些多余的本能诉求做抗争》的结尾引申出来一个话题:“社会生活的本质”——价值交换。
真真切切的理解这个“本质”并在其要求下行为处事。对我们非常重要,它会引导我们选择智慧的生活策略,觉醒的生活。
人类在社会环境下生活以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交换也越来越频繁。社会交换即价值交换。我们必须提供价值用于社会交换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交换成本越低,交换越频繁,那么我们就会在交换中得到更多的资源。也就能够更好的实现生存和繁衍。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我们有些“心理机制”是“进化心理”,由遗传而来。现实中人类心理不仅受进化的影响。由于进化心理的迟滞性,不能很好的解决我们当前的适应性问题,所以我们就通过“教化”来使我们适应现实的需要并解决当前的问题。比如:为了避免交通事故,教化小孩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教小孩走路不要看手机。因为走路看手机,容易摔跤、容易掉水坑、容易被车撞,这些存在人身危险。
因此我们的心理受人类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这也体现了“教化”的深远意义。我们需要优秀的人类文化来教化和指导我们的生活。
人类由自然环境慢慢转向社会环境后,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或者说为了更好的生活。很多天资聪慧的先哲在总结历史的同时不断的对世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思考与探索。探索出了不同的“生存与发展策略”。这些“策略”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用于教化指导我们的生活。
如:柏拉图(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实体论),耶稣(基督教)、穆罕穆德(伊斯兰教)释伽牟尼(佛教),老子、庄子(道家思想),孔子、孟子(儒家思想),墨子(墨家思想)……
在进化博弈理论中,梅纳德.史密斯年提出了“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stablestrategy,ESS),动物个体之间常常为各种资源(包括食物、栖息地、配偶等)进行博弈,这种博弈就表现为竞争或者合作。但是竞争或者合作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
对于个体而言,最好的策略取决于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由于种群的其他部分也是由个体组成。它们都是最大限度、竭尽所能的运用一些策略与其他成员进行博弈(竞争或者合作)来实现更好的生存和繁衍。那么能够延续下来的策略,必然是这样一种策略:它一旦形成,任何举止异常的个体的策略都不能与之比拟。它是当下最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策略。
ESS一旦确立,就会稳定下来,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讲到“我总有一种预感,我们可能终会承认ESS概念的发明是达尔文以来进化理论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凡是有厉害冲突的地方,它都适用,这就是说在一切地方都适用。”
我想作为不同“生存与发展策略”的人类文化也同样适用。
这些“生存与发展策略”相互之间会进行碰撞与博弈。最终会形成一个类似于“ESS”的策略。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人类文化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走向融合统一。
但是文化在融合统一之前,它们之间是存在博弈的。比如:有人信基督教,有人信伊斯兰教,有人信奉佛教、有人信奉儒家思想。也有人没有信仰,只信“金钱”。关于文化博弈,例如:你在深圳可以看到很多基督教徒在发展信徒。这就是文化的博弈。
我们都很清楚在一次性博弈里面,“背叛”是唯一的理性策略。例如:车站内商店售卖的矿泉水要8元/瓶。而你家附近的超市却只要2元/瓶,且可以赊购。因为车站内商店与你是一次性博弈。商家采用“背叛”策略来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你家附近的超市与你是重复性博弈,所以超市采用“合作”策略。让合作不断继续下去,细水长流,让彼此都得到互惠双赢
很明显人类社会生活不是一次性博弈。而是重复博弈。这也就要求我们要采用价值交换的合作策略。以实现双赢的结果。
阿克塞尔罗德围绕重复博弈做过一个实验,通过计算机算出不同的“生存策略”在博弈中的得分。阿克塞尔罗德认为在这些不同类别的“策略”中。最重要的类别是“善良+宽容”。这些策略得分最高。它们是指那些从不率先使用“背叛”的策略。(“善良+宽容”类策略只在背叛时采用报复策略)。
令人信服的结果表明:从善的人在重复博弈中胜出。这也就是说好人终有好报。从善是有福报的。
我们也可以看到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类文化中都是“善意”类策略。
儒家思想:推崇道德的力量,讲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向善的。
道家思想:尊重人的本性,也尊重自然的法则。主张虚空恬静无为而治。是向善的。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进步与觉悟。讲求自己与心的和谐。是向善的。
基督教:讲的是上帝的博爱。也是向善的。
……
在世界文化融合统一之前,各种“善意策略”的命运起伏不定。有些“善意策略”会在博弈中被淘汰。这个过程非常的久。现在它们之所以还能呆在“善意策略”的群体里面,那是因为它们都是属于“善意”类别,它们面目相似,行为也相似,也表现出合作,同时具有复制性,可以从一个大脑复制到另一个大脑。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有些“善意策略”将开始出现负增长,直至消亡。
梁漱溟先生在其著作《人心与人生》在谈宗教失势问题时有两段话是这样说的“宗教失势在今天科学发达和经济繁荣的国家是最明显的事实……虚有其表而已。”,“不要轻视西欧北美仅存门面的宗教,它在人们精神上失掉着落时,难有弥缝之力,却依然在弥缝。费大力气消灭宗教是愚笨的。是历史的插曲,不是正文。正文将是未来美好社会高尚优美的道德生活。”(以美育代替宗教)
由此可知梁漱溟认为世界文化会统一于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主张优美的道德生活的便是儒家思想。梁漱溟也在其著作中讲到道家与佛学是一种早熟的文化。与现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相符合。
在《孔子的智慧》一书中林语堂有这样一段叙述:“儒家思想,若看做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认为陈旧无用,自是;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书中林语堂对儒家思想再次概述为“实际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全无实用,虚无缥缈的玄学与神秘主义完全弃之不顾,而只是注重基本的人际关系,灵异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是“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一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并不必要在什么神祗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美好。”
当前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不能帮助人类解决所有生存和繁衍的问题时,我们依然需要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而进行价值创造,然后通过社会交换来获得我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也就是说我们仍然需要很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儒家思想文化的主张就给我们提供了进行社会生活的智慧策略。这种策略简单概括就是:
诚意: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向内求、反求诸己。
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善去恶。
秉持以上两点,在社会价值交换中,你的交换成本将是最低。愿意与你交换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价值交换也就越来越频繁。最终你会发现你所想要的东西原来只是持之以恒修身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