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3次迁徙3次教育,孟子的成就因何塑造一切
TUhjnbcbe - 2025/2/24 21:56:00

从古至今,能够在史书上留下或浓或淡痕迹的女人,无不有过人之处。或有倾城的容颜,或有非凡的技艺,或有不输须眉的气节,或有绝伦的智慧……今天小火苗想来谈谈历史上一位因育儿出名的母亲――孟母。

孟子的大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说,有着“亚圣”的荣誉称号,他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的核心人物,然而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是促使他成才的最主要原因。

1.孟母三迁,提供成长环境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基本人格大概是在6岁以前形成的,从此渐渐根深蒂固。6岁以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这会使原本已经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遭受到严重的考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正是源于这个道理。孟母三迁的千古佳话由此产生。

第一迁,孟家最原始的住址是在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上到处都是坟茔,不少小孩看到丧葬的情景,纷纷模仿,而孟子正是这些孩童中的一个。孟母一见,顿时心痛不已,心想:这可不行,我儿子未来可不能当个送葬的。便果断搬离了此处。

第二迁,孟母将家搬到了一处集市旁,原以为这下可以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问题,突然有一天却发现孟子拿着一把菜刀将家里的果蔬砍得稀烂,一问之下,却是因为觉得杀猪十分有趣,感到好玩才试试。孟母一听啊,顿时急了,二话不说,果断搬家。

第三迁,这次孟母吸取教训,多方打听,在一所私塾旁安了家,自此看到儿子跟着学堂的人摇头晃脑地背着经书,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心想啊,地方总算找对了。

2.断织教子,身教成功哲理

孟母对孟子的教诲与影响可不仅仅如此,她除了为其找到了好的生存学习的条件,还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注意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成功人士的塑造。

孟母教导孟子做事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应不为外界所干扰。孟子从小就很聪明,但是小孩子嘛,常常有着怠情贪玩的习惯,孟子幼时也不例外。有一次孟子逃学到外面玩了好几天,回家后,原以为孟母会打骂于他,严加管教,却不想孟母什么也没说,却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自己辛辛苦苦织了数天的一段锦绢咔擦剪成两段。

孟子当场就愣住了,惊愕不解之时,孟母盯着他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像我剪断织绢一般!不读书,就像织绢断了无法制衣,你将来也会一事无成。”这一幕给孟子留下了深刻印象,自此日夜刻苦读书。

3.寻找良师,推进入儒之路

孟母还亲自为儿子择了一良师――孔极。从这又可见其拥有着独到的眼光和先明的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乱,不知作何选择为好,孟母多方比较,认为庄子主张过于玄虚,杨朱思想又太功利,孟母更钟情于孔子的思想主张,于是便亲自寻觅,为孟子找到了一位老师――孔极。

孔极是孔子的孙子,字子思,当时正好在曲阜设馆教授君子六艺,远近弟子皆慕名而来。孟子在母亲的鼓励下,拜孔极为师,正式走上了儒学的道路,最终继承了孔子的衣钵,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母就像是一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儿子的一生,也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前景。她的教育方式值得当世所有父母借鉴与学习。

要知道,小孩子的思想还未成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为人父母者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做的是想法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犯错会导致的后果,而不应一味只知责备打骂,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适得其反,除了让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将一切变得更为糟糕,不会有其他结果。

当你不知如何教导孩子时,不妨借鉴借鉴孟母的做法,长此以往,终会收获不同的果实。

不知大家对孟母或本文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评论哦~小火苗期待收到大家的回复。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3次迁徙3次教育,孟子的成就因何塑造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