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周朝统治力日渐下降,先后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割据局面。在这样一个斗争激烈地时代,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潮流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基础。那么在这一时期的思想究竟有多么繁荣呢?汉代史学将他们主要分为十家,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和小说家。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儒家。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孔子主张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礼,他主张以“为政以德”治国,他认为用道德和礼仪来治国才是真正高尚的治国之道,主张“恢复周礼”,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周礼日趋崩坏的时期,周王室的权力、礼法不再具有影响力,他的目标是恢复周朝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各种礼仪制度。人们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编成《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他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儒家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主张“亲亲,长长”,认为人民应该像看待父母一样看待统治者,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百姓。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应该用仁政来使人民的善心表现出来。
二、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等。先秦时期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庄子》。道家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以柔克刚,上善若水等思想。所谓道家思想就是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本质、组成、变化,用“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变化。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社会的发展,给百姓一个自然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百姓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无为而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之后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代的“仁宣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下促成的。道家也同时崇尚“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遵循“道”,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墨家。
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他主张“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天子、国君、首领都要由贤者来担任,而人民百姓都要服从君主的号令,他希望天下人都相亲相爱,反对恃强凌弱,反对对弱小的国家发动战争,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墨子同时是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可以说是全才,他更擅长工巧制作,他制造了辘轳、滑车、云梯等设备用于生产和军事。他同时也擅长守城。
四、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商鞅、慎到、韩非、李斯等。法家最重要的著作乃《商鞅书》、《韩非子》。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为三个学派,分别是商鞅的法派治国、申不害的术派治国、慎到的势派治国。这三家思想最后由韩国的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核心。法家认为,社会要有运作的秩序,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因此,法家推崇法律至高无上,国家要有严明的法律,国家以法为尊,任何人都可以被法律裁决,无论身份贵贱,职位高低。法家集大成后,在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秦国的军队如此凶猛就是因为奖励耕战啊。政治上主张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君主专制,用严刑峻法统治国家。在思想上主张禁止诸子百家以法为教。这一套理论为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的稳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时期的思想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爆炸,先秦时期的思想潮流在中国以后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思想运动可以说是少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