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庄子的记载并不多,《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简单的记载,从中我们大概能看出庄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也知道了庄子也是一位隐士。所以说,要说庄子当时的身份,那大概就是一位隐士高人吧。当然,后世庄子的身份那可就厉害了,几乎是稳坐道家的第二把交椅,对后世道学影响极为深远。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司马迁《史记》
现存的研究庄子的书主要就是《庄子》,其实这本书本身并非庄子所著,就是内七篇也可能是假于后人之手。但是《庄子》中确实有不少假借孔子及其弟子的语气的故事,比如说斋戒、坐忘、敬业与乐业等等,故事当然都是杜撰的。但是因为一道一儒,自古以来都被后人认为这是两个各持己见、谁也无法说服谁的学派,这就是产生一种偏见。至于是什么偏见呢?
那就是,作为庄子,我是不拘于世俗的洒脱之人,自然看不上孔子那一套克己复礼、繁文缛节,所以我——庄子借用儒家人、物、事来讲道理,自然就蕴含反讽的意思。就是不借用,平时所言所论,也是和儒家那一派背道而驰,大有不相容于世的气势。这绝对是一种偏见,且被许多后世人认同的偏见,不然也不会有人说“庄子卖力反讽儒家”这种话。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庄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并没有觉得庄子是在反讽儒家,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已。正如,你喜欢吃胡萝卜,而我却敬而远之,这并不是说我反对胡萝卜,或者说胡萝卜不对,我更犯不着举个大旗号召众人要打到胡萝卜。更甚至于,我认可胡萝卜的营养价值,如果有人问我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蔬菜,我的推荐名单里也会提到它,因为我觉得它也不错啊,虽然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食用。所以,很多事情不能简单地说,我的和你不一样,那你就是错的,或者我就是错的,正如庄子不赞同儒家的许多观点和看法,庄子本人也有许多观点正和儒家背道而驰,但这些不能说是庄子和儒家是多么根深蒂固的矛盾,非要压过对方不可。
我一直觉得,我们会以“派系”去区分各家的思想和观点,甚至于相互攻击,试图说服对方,这件事情可能很多时候是我们一厢情愿,尤其是后世的学生,他们赞同了某一方面后,会将这种不同更加尖锐化,有点趋向于“非黑即白”。说到这里,不由得想到之前看过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是魔是佛是由心而来,魔童也可以有一颗普渡众生的心呢,神仙也不见得不会为一己私欲为祸世间。所以我入了孔子的门第,就不能研读道家经典吗?还说我本墨家游侠,就不能向往庄子洒脱自由?
学问、智慧,应该是没有学派之分的,大家只是在用自己比较赞同的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就如“条条大道通罗马”,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大家都是朝着一个目的地而去,最终都会到达终点。
六合之外,天地并生,万物合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
按照庄子的品性来讲,他应该不会去做出反讽儒家这件事,如果真的有,那也并非是出于本意,更类似于一种客观的阐述罢了。只是这种客观陈述,在外人和后人看来,那就是一种辩白,是争执,这件事本身就存在了很多可能性。还是前面的那个例子,你喜欢吃胡萝卜,而我不喜欢,当有人问“胡萝卜好吃吗?”,你说好吃,我说不好吃,很显然这里的答案是没有对错的,也不存在谁反对谁的问题。
这就是庄子的意思,庄子觉得颜回这个人不错,比孔子还要优秀,这不能说庄子在反对孔子,他只是借此在描述一件事,至于颜回是不是比孔子还有博学多识这就看从哪一方面来说了。毕竟我们不是真正的了解孔子和颜回,但是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可比我们普通人看得通透多了。
庄子也许是不赞同儒家的,思想上也很多与之背道而驰,所以他的许多话与孔子门下学问就会有相左之处,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许多人却会拿着庄子的话来作为庄子反讽儒家的证据,说实话,这件事情本身就很不庄子。
对庄子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庄子一直是出世哲学,他本身追求的就是超脱凡世,又何必将自己局限于学派的纷争之间呢?庄子会拿孔子说事,会说出反对主流学问的话来,也正是证明了在庄子心目中无所谓孔孟,更无所谓主流权威了,因为在他这里,一切都是道的表现形式,都只是最普遍的芸芸众生,没有对错是非的。
不遣事非,以与世俗处。——庄子
所以,庄子反讽儒家?这件事,还是仔细研究研究吧,庄子做一些事说一些话的背后动机,可能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复杂,真的只是有感而发,客观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