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海滨(whlihaibin)
人到中年思退隐。四十五岁以后,我常在心中思忖:如果能回归田园,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该多好啊!
许多中年朋友也有类似的想法。有人想寻一处桃花源,不问世事,怡然自乐;有人想觅一片山林,安然隐居,远离尘嚣;还有人想逍遥江湖,环游世界,遍观美景,遍尝美食。
早在年前,唐朝做官做得最大的诗人高适,也曾写下一首诗,表达他的“中年退隐”梦想——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陈希烈)》
折腰知宠辱,回首见沉浮。
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
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
去此从黄绶,归欤任白头。
风尘与霄汉,瞻望日悠悠。
高适(—年),字达夫,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然而,就是这样“人生得意”的高适,到了中年以后,也渐渐对官场心生厌倦,渴望过一种隐逸的生活,渴望江湖逍遥,自由快乐。
上文诗中,“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两句堪称诗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天地庄生马”,说的是战国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有人说,这句诗里的“马”的意思是《庄子·内篇·逍遥游》篇中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所谓的“野马”指的是“云气”,即云彩的变化。
其实,这里应当指《庄子·齐物论》篇里的“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是庄子反驳公孙龙子的话,来源是公孙龙子的《白马论》《指物论》二篇。
原来,庄子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抨击了所谓的伯乐以治马之名戕害马的故事。
庄子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生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这段话说明什么呢?人的本性是质朴的,是自然的,一切的限制、规范、法律等,都是对自然而然的人性的伤害,所以我们应该自由自在,快乐逍遥,而不是被人生的繁华和富贵利禄所羁绊。
“江湖范蠡舟”,这句诗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一个历史典故。
范蠡是越国的第一文臣,他曾经使用美人计,派出诸暨第一美女西施,以美色诱惑吴王,最后导致吴王身死国灭而越国成功称霸,可谓是越国最有贡献的男人。但是,范蠡能够在身居最高位的时候,急流勇退,带着美女西施,泛舟于五湖烟海之中。一边是风轻云淡的自然风景,一边是温香软玉的美女怀抱,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大诗人高适用庄子、范蠡两个历史人物,鲜活地表明了自己的退隐思想。在高适看来,人到中年,如果能像庄子、范蠡那样,从身心两个方面摆脱拘束,过上逍遥自在、洒脱不羁的生活,这样人生才算美满。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高适的中年归隐理想,其实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读书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强烈渴望。
在中国读书人的内心深处,一般都端坐着三个人。
第一个是温柔敦厚文质彬彬的孔子。因为孔子的儒家学说是强调入世的,也就是杜甫所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既可以实现儒家的君子理想,又能在庙堂之上做官。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颗积极进取心。
第二个是道法自然的老子。和儒家的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不同,老子奉行的是消极的退缩的哲学。这在中国哲学中叫出世的人生精神。老子和他的弟子庄子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对立存在的,有荣华富贵,就有坎坷挫折,有阳光普照就有大雨磅礴,这些都是人生的表象,而真正的道就是自然,人要追求逍遥于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所以,最好远离红尘,回归田园山水,就像南唐后主李煜所渴望的那样: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做个与世独立的老渔翁。
第三个,中国人还给佛祖释迦摩尼留下了很大一块地方。佛祖讲轮回,这告诉我们,我们这辈子受的苦,都是上辈子没做好事的结果,既然已经命定,最好信命。下辈子能否活得幸福,还要看你这辈子的表现。所以,佛家学说的核心是抓住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你这辈子肯定是看不见了,但下辈子还是有可能的。所以,佛教在中国,势力大于儒家和道家学说。
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参悟人生,论中国文人的入世与出世思想,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师所倡导的这种儒道释融为一体的人生大境界,与唐朝诗人高适的“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之诗句涵义,可谓一脉相承。
您说是不是?
编辑:王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