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千差万别,却又是齐一的。
01
使如槁木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我们常用“形如槁木”来形容一个人的身体瘦得像干枯的木头,用“心如死灰”来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的状态。
子游看到老师子綦仰起头来有气无力地吐了口气,就像灵魂出了窍,一副活死人的样子,以此表达对老师的不满。
庄子借子游的言语,既体现学生勇于质疑老师,也引出后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02
未闻天籁“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綦回答学生子游说:“你只听说过人籁而没有听说过地籁,就算你听说过地籁,也肯定没有听说过天籁!”
这是“天籁”一词的出处,我们常用“天籁之音”来形容声音的悦耳动听。
地籁是各种空洞发出的声音,人籁则是竹箫之类发出的声音,而天籁是?吹过万种空洞所发出的声音,三者千差万别。
子游原本只知道地籁和人籁,未闻天籁。经子綦一番诠释,子游又有了新的领悟。
03
众窍为虚“泠?则小和,飘?则大和,厉?济则众窍为虚。”
?是大自然的现象,看不?,摸不着,然树叶、经幡飘动,以此有?。
若遇洞穴,百声?发,亦是有?。
庄子借子綦的口来描述?,洞穴在轻柔的?中是悠扬地和鸣,在强劲的?中则是奔放的,如遇更大的?,洞穴反而无声。
无论是?还是洞穴,都以其特有的方式,昭示万物的存在与变化。
感受世间每个个体的特点,是庄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是对生命的认知与体悟。
04
日以心斗“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有人即使是在睡着的时候,头脑中还盘算着争名夺利,醒来后又置身于纵横捭阖,勾心斗?的环境中。
睡无安稳,醒则算计,烦忧几何,争名逐利,正如我们想躺躺不平,想卷又卷不动的现状。
庄子发出“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的疑问,解决之法或许是要回归到最真实的自我,走得慢一点,让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方能抵得住随时而来的狂?骤雨。
05
非彼无我“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没有你,也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失去一切可以执取之物。
唐太宗在评价魏征时,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里阐述的是彼此的关系。
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这是人与人、人与物的差异性。
从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以此作为参照物,形成联系。
庄子在此以辩证的眼光揭示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并通过外物呈现出来。
06
终身役役“终身役役而不?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一辈子都在劳碌却没有任何成就,身心憔悴却不知魂归何处,让人悲哀不已!
我们有无数条路可以选择,选择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却也有无数的人,一生都在迷茫之中毫无建树,不知因何而活,不知如何而活。
无需害怕迷茫,不仅世人迷茫,庄子也迷茫,但庄子也在迷茫之中用一生寻找天籁,领悟人生。
07
且无师乎“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世人如果都以自己的偏?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那么每个人都会有一套评价他人和外物的标准。
我们时常以此去评价身边的一切,往往未窥得全貌,却断然得出结论。
我们以为的“常识”,即是评判标准,也是对外物的成?。
庄子一度思考世间是否存有不迷茫的人,也许正是这些人,他们夸夸其谈,将浮于表面的现象作为真理,而不加思考。
?此以往,我们不仅会失去理性地思考,也会失去生活的本真。
08
言者有言“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言论出于机心,言语不能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我们的言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否清楚,他人的言语,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我们可否听出弦外之音,能否成为我们对事或人的评判标准。
在庄子看来,一些话语虽然说了出来,但意思不够明确,无法形成定论。
正如初生小?的啼叫,自以为已经阐明了一切,还是没有表达清楚。
自己说的话,要三思;他人说的话,要辨别。
09
方生之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万物随起随灭,随灭随起。正确之时出现错误,错误之时也有正确。
不去计较是与非,是非因果,何人能言明,就像莫比乌斯环,相互嵌套,世间万物皆有联系,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原点,是无限循环与生生不息。
庄子在此中,也看到了那些有限的、独立的个体在彼处看到存在的意义,进而认识了自己。
终点也是起点,物极必反、一体两面才是我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