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
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
为了便于大家分段学习,我们把“德充符”做了分段解读,本段是第一段。是庄子借孔子和学生谈论一个断了腿的圣人境界,阐明庄子“忘形”与“忘情”的精神和道德境界。
“忘形”和“忘情”并不是目的,但却是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可以做到把握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的本质。并且可以在这个同一的本质层面,达到与万物相谐共生,获得巨大的心灵自由。
下面,我们一起听庄子讲故事,共同领会一下“忘形”与“忘情”的心灵境界。
原文: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白话释义:鲁国有个断了一条腿的人叫王骀,到他那里求学的人,数量同跟随孔子学习的人数差不多。
常季问孔子说:“王骀是个断腿之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同跟随先生的在整个鲁国平分秋色。他站着不施言设教,坐着不发议论。学生虚心前往受教,都能满载而归。这个世界果然有不用说话就能够施教,并且不用一些形式的传递就能让学生心领神会的吗?那他是怎样一个人呢?”
孔子说:“那先生是个圣人啊。我是如此落后还未能追随他呀。我准备拜他为师,何况那些不如我的人呢?岂止是鲁国人,我将要引导天下人与我一起来跟他学习。”
原文: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
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白话释义:常季说:“他是个断了腿的人,可是却胜过先生,更是远远超过了常人,像这种情形,那他的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呢?”
孔子说:“生死之事也够大的了,他的心境却不会因为这个而有所变化;纵然天塌地陷,他的这种心境也不会随之而消失掉;他明察本真实相不随外物的变化影响心境,并且能够主宰万物的变化而坚守自己的根本。”
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肝和胆就好像楚国和越国的距离那么远;从相同的角度来看,万物都是同一的。像王骀这种人,就不知道什么才是让耳目感到适宜的,只让心神遨游在道德的和谐之中。对于万物他只看到它们的同一的本质,却无视它们的差别。他看待失去的腿如同丢掉的泥土一样。”
原文: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白话释义:
常季说:“他修养自己,用他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用他的心灵领悟出永恒的精神。让他成为焦点的本质是什么呢?”
孔子说:“人不会在流动的水里做镜照,而只会在静止的水面做镜照。只有静止的水才能保留人们停下来的身影。树木同样是禀受大地孕育,得受其生命,唯独松柏得到真性,因而冬夏常青;众人同样是禀受上天所赋予的性命,唯独尧舜得到真性,因而成为万民的首领。
通过端正自己的心性,来端正众人的心性。那些保有初心并坚定信念的人,具有无所畏惧的坚实品格,就敢直闯千军万马。为追求名声却能够自我要求的人尚且如此,何况那把握天地、包容万物、只把形体寄托在天地之间、把耳目当作虚假形式、用同一的智慧去统一所有的认识而且心灵鲜活的人呢?他还会在某个时日上升臻至大道,那时人们就更会跟从他的精神和理念了。他又哪里肯把世俗凡情当回事呢?”
现实思悟:在本节中,庄子借孔子之口,道出了他在修行上的观点。这也是庄子以事寓义,以事理通达人心,引人归心至道的智慧。本节中,庄子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观点:
1、形体的好坏,不会影响人的精神境界;
本节中,庄子以一个断了腿的圣人做例子,由此可见,人的形体虽然作为生命的载体,对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内在精神境界方面,形体却显得微不足道。
这也印证了古人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设想一下,早上闻道,悟了,晚上就可以舍弃肉身。也就是说,在闻道以后,达到了明悟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本真实象的境地时,人的精神境界就已然超越肉体的存在,可以上升到更高的生命层次。
此时,人在三维时空所拥有的肉体,已经不重要了。那实际上来讲,我们的形体对我们是不是重要的呢?肯定对于常人来讲,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还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残疾人,并没有因为形体的缺憾,而让自己的人生活得不像人。反而有很多残疾人,在身体残疾的时候,而是心志坚定,选定了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比如、美国的没手没腿的奇人力克·胡哲,还有中国袖珍老总李创利,他天生侏儒,却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上亿的财富。这都是在身体上残疾的情况下,却拥有超高的精神境界才能做到的。
2、一个人对于外在客观世界的影响,也就是主观影响客观世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在所具有的气场;
哲学上讲“内在是变化的依据,外在是变化的条件”,主客观之间的影响,向来是强的影响弱的,弱的被强的所影响的。
如果你的内在没有建立一个强大的心灵世界,那么,就必然会被外在的客观世界所影响。很多人觉得,我表面上穿得光鲜亮丽,有一台名车,带着名表,穿着一身名牌,在外在的形象气质方面,做得大气、儒雅、绅士一些。就可以在生意场上,收获人脉和财富。
或许这样的表演形式,能够蒙住一群追名逐利的人,蒙住一群只看表面,不懂得真实内在的肤浅之人。但在真正有本事的人眼里,这种只知道注重外表形象,忽略内在素养,没有真本事的人,只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
一切的人和事,都将在时间的考验下,在事实真相面前,败下阵来。
反观安心拥有着强大信念、内心通达无碍、智慧满满的人,他们在举手投足的过程中,都透出强大的气场,不论什么穿着,不论在任何场合,他们都能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不经意间,带给人宁静、安详和心灵的触动。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跟随着前行。
这就是内在的气场,带给周围人、事、物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是润物无声的;是自动自发的;是不知不觉地。
3、明了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本真实相的人,不受外在客观人、事、物的任何影响;
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类本身,都存在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就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共同的本质。道家的理论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的理论中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此类推无穷无尽。
《谭子化书·道化》篇讲: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从道学的理论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宇宙自然、万事万物,乃至人类本身,都是有着同一本质的存在。人只有掌握了这个同一的本质,才能从根本层面,去把握万事万物的规律,为我所用。
人虽然与万物同一,但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有时候也会因为内在思维观念上的局限,而产生跟万事万物之间的隔阂。所以,会造成人在隔阂状态下,被万物所干扰的情况。
但若把握了这个同一的本质,就如一棵大树,有了树根,才能支撑起树干和树冠一样。只有立足根本,才能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4、庄子认为,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站在这个同一的角度,可以统理万事万物,一切人事都可以涵容其中。
儒家《大学》开篇即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说到了根本上了。
我们所在的客观世界,是身处人化的自然之中,即社会之中。社会虽然是人类的集群,但也是人化的自然。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万物,包含我们人类社会,在规律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这也是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要有哲学和思想的研究。这都是人类社会从主观世界,探寻客观世界规律的学问。人类只有掌握了这些根本的规律,才能在社会和自然界的生存中,按照规律有序地发展自己。
现代社会,虽然有哲学、科学等各种学科,研究宇宙自然、社会和生命的规律,但在古人那里,早就有了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生命本真规律做探索的方法。
那就是内求,内修、内证的修行方式和方法。这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有“不出户,知天下”,“知内而达外”的理念和修行理论和方法。都给我们今天的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庄子借孔子的话,在赞叹断腿的王骀圣人,来说明一个道理,即掌握了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本真实相的人,可以做到知内而达外,可以做到不出户而知天下。可以做到,洞察万事万物的本质实相,并能统理万事万物,超然自在的生命境地。
这就是庄子想要带给我们的启示,或许,我们暂时还不能达到。但这种人生境界,不正是我们人类想要追寻的方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