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庄子在教育上强调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TUhjnbcbe - 2025/3/10 18:34:00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s://m-mip.39.net/nk/mip_4892467.html
前言

老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明显的生命关怀,这集中表现在他们对生命价值,和人应如何生存这些重大问题的关怀和思考上。老庄以道法自然为根本教育宗旨,认为人的生命是道赋予的,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这个生命便是有价值的,因此老庄是从生命存在本身去看待其价值的。

《庄子》

老子有四大说,充分肯定人的生命价值,老庄思想主张重生,也引导人们能够更加洒脱的面对死亡

老子有四大说,大含有价值之意,将人视为宇宙间伟大、有价值的存在之一,可见其对人的生命价值做了充分肯定,并由此确立了以尊重和发展人的自然生命,为首要前提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

老庄思想主张重生,强调生的价值,但同时也不排斥死,主张安死、乐死。老庄将生死视作必然,认为生命由生到死就如同四时交替、昼夜轮回一般,是自然而然、不可抗拒的过程,并且将死亡视为对本原的复归。因而在生死问题上,老庄在重生的同时,也引导人们能够更加洒脱的面对死亡。

庄子将死亡理解为一种物化,因而教导人们在重生、养生的同时,也要做到安化,达观地面对生死存亡,通过修德养神、忘身安命,追求生命的自然本真。

到家代表人物--庄子

老庄所倡导的生命平等包括两大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包括类人与自然或人与天之间的平等,即在论述天人问题上,老庄道家首先提出了天与人不相胜,将人与天视为同根同源的平等自然存在。

庄子看来人人有别只在于精神修养,主张教育者要做善救人者,强调不为外物所累,追求心灵自由与永恒

在人与人的生命平等问题上,老庄指出在理想的自然社会里,伦理、能力等文明社会中人的差异,和对人的区分都是不存在的。

具体而言,老庄首先运用大量篇幅,从人的生理条件和性别特征方面,论及了人性平等问题。在生理上,虽人人有别,有人天生完美,有人天生残疾,但在庄子看来,人人有别只在于精神修养。

庄子画像

在性别上,老庄认识到男女有别,同时也认识到宇宙万物包括人都是阴阳统一体,男女也只是阴阳轻重各有不同而已,这是对当时男尊女卑观念的重大突破,也暗含了男女平等的意味。

在老庄看来,所谓的圣人与小人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自然天性的异化者,他们只是精神修养上有境界不同,在人格上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因此,老庄主张教育者要做善救人者,使人尽其才,从而便无弃人,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在生命境界追求上,老庄主张生命的高境界,在于使主体摆脱一切现实条件的依赖,而获得人格独立和人性自由状态。这里既强调了不为外物所累,追求心灵的自由与永恒,也体现了个体个性与独立人格塑造的重要价值。

庄子--庄周梦蝶

庄子在教育上强调“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崇尚“自然”“无为”的教育价值取向,追求生命自由与平等

老子将我与昭昭、察察、有以的世俗之人做对比,明确表明了自己对独异于人的独立与自然人格状态的追求。庄子将此状态发展为遗物离人而立于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主张摆脱一切外在现实环境与物质条件的束缚,即超然物外,达到无所依待、无拘无束的人格独立与人性自由状态,将这一状态更加明朗化。

在教育上,老庄强调“不一其能,不同其事”,以不同的方法教育之,充分尊重个体的个性与心灵自由,注重生命主体内在个性、气质等的提升,以实现生命个体的独立与自由为教育的终价值旨趣。

老庄对生命与教育关系的思考无疑是很深刻的,他们崇尚“自然”、“无为”的教育价值取向,重视生的价值,追求生命的自由与平等,这些对中国教育史乃至思想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老庄虽看到生的价值与意义,却没有从现实层面上,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他们崇尚绝对的“自然”与“自由”,却忽略了现实的存在与可行性。

在现实无法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他们就只能把这一期望停留于理想层面,进而迫使自己超然于现实之外,去追求这样一种不存在的理想。“其身入世,其心出世”,从这一意义上看来,老庄的生命教育思想,又体现出自身无可避免的局限性。

庄子画像

庄子的生命教育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根本宗旨,充分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强调了生命的自然性

老庄的生命教育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根本宗旨,因此在具体教育实施上,不免又体现出过于强调崇尚自然。这样就使得其生命教育思想,虽具有浓郁的生命关怀,但由于这种生命关怀缺乏现实存在与实现的可能性,而显得较为苍白和冷漠,因此给人留下消极、避世、悲观的深刻负面印象。这也是老庄思想长期“不得志”的主要原因。

在生命本性观上,老庄充分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强调了生命的自然性,认为一切人文的作用都是对自然本性的破坏,都不利于生命本真的发展。这一生命本质观在其教育思想中,则明显表现出对“无为”教育价值的崇尚,而否定一切“有为”的教育理念与实施手段,即便在教人为人处世的社会生命教育上,也充分强调了清净无为、淡然寡欲和忘身安命。

庄子画像

然而,人这种特殊的生命形态是一种群体性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其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人这种社会性的存在,离不开人为的“有为”与创造。

重视生命存在价值的老庄,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只是在现实的悲苦境况得不到改善时,他们只能无可奈何的选择逃避现实,而去追求绝对“自然无为”的理想境界。因此,说老庄思想有明显的消极、避世倾向也是不无根据的。

总结

老庄追求身心超越的生命境界观,这一境界观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要超越现世有限性的生命存在,实现精神生命的自由与永恒,因而也表现出了与现实社会、历史的脱离。

庄子画像

老庄将自由的实现,依附于个体涤除玄览、心斋、坐忘等内心修养过程,这种自由的追求更多只是心理和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因此,从出发点来说这种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本身,就是脱离实践性的。

老庄所追求的自由,更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庄子在教育上强调不一其能,不同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