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老子究竟是不是伪书
TUhjnbcbe - 2025/3/11 17:09:00

这个出自于笔者对于问题的回答,题目是别人所提,回答则是我自己的观点。

通行本是“伪书”,但跟古史辨时期的“伪书”意思不太一样

古史辨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找到书中某句话或某些段落章节晚出,就推断全书为伪;二,弟子所作而非老师所作的作品,就是伪书。

这两点其实有时会彼此交缠,不过在现代已经有了共识。因为古代说某本著作为某人所作,通常是将弟子或后学的作品都归于作者一人,比如说《庄子》,外篇和杂篇明显不是庄子自己的东西,但《史记》说作者是庄子,其实就是把作者和后学的作品全部归于作者。又比如《管子》,这当然不可能是管子自己的作品,但我们现代仍旧把它作为一部战国中晚期的重要作品,在这个意义上,它仍旧为“真”。又或者《孔丛子》等。

我们现在所说的“伪”,就是指《老子》一书经过了后人的增益,所以这个意义上它是伪书——这才是学界的共识,而非上面北大哲学博士所说的《老子》是‘春秋末期,战国早期’作品乃学界之共识。

最早的郭店简本到底作于何时

所谓的“春秋末期\战国中期”这个说法,在03年以前确实流行过,但反对的声音也很多——不仅国内反对者众多,日本和美国的学者也反对。支持这个说法的不过是北大的王博、武大的丁四新(现在清华)、白奚、王中江这批人。

其实李零同样是北大的,他在上世纪初就批判过王博等人的观点,即通过考古地下文献的出土,突然过去认为伪作的内容立马“全真”了,连《希腊哲学史》的作者们也批评过当年这个“全真”倾向。李零的批评,主要集中于《郭店简》和传世本的巨大差异,以及对勘角度上《郭店简》究竟是节选本还是全本两个问题。

王博他们是不留意这两个问题之区别的,因为对他们来说,“《郭店简》乃节选本”是演绎结果的前提,但只要略精通逻辑学,就知道这个前提本身存在很大问题。既然已经先入为主的认定有了一个“全本《老子》”,郭店简和传世本的差异当然就被置于“不同的选本或抄本”这个问题之下了。

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北大中文系很早就有人指出王博等人没有遵从对勘的结论,因为从对勘的角度来看,传世本乃子本,郭店简是最早的版本,乃父本。子本怎么能在父本之前呢?而且,我们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郭店简是写在春秋末战国初的内容,大家的共识,不过是其作成于公元前年左右,或者说不会晚于白起拔郢这个年代——公元前年。

不谈下限而非去找上限,基本上就是出于无知。即使是考古学界,出土文献或文物=历史记载,也是完全错误的认识,所以,出土了郭店简的《老子》,并不能证明这个老子和孔子时代的老聃是同一人,更不能证明《老子》作于孔子时代的老聃之手——除非有更早版本的《老子》出土,且这本地下文献和传世本内容完全一致。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子究竟是不是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