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也称《老子》,大约是春秋时期李耳的言论,区区五千多个方块汉字的著作,其中包含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思想史上都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本文介绍几个关于《老子》和道家思想的冷知识。
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学派及其早期代表著作《老子》,对全世界思想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了解一些。但对其全貌和其中一些生僻的常识,大家未必都知晓。本文就介绍4个“冷知识”,普通人对它们可能存在模糊认知。非常有必要了解清楚。
1、最早的道家是一批掌管历史记录和文献的“史官”,道家思想其实是总结历史经验形成的一些观点;
2、最早的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不是老子(李耳),而是杨子(杨朱),他的观点体现了道家早期核心思想;
3、大家只知道道家宣扬回避尘世、喜欢退隐山林,但早期道家也研究治世之学,《老子》有一大半篇幅谈治国理政;
4、大家只知道《老子》在世界上、在西方影响很大,但最具影响力的是它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相同的一些观点。
以下对这4个问题的介绍,主要引用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其所著《中国哲学史》中的一些分析,应该是权威的观点,而不是作者个人道听途说、凭空杜撰。
一、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是一批“史官”
先秦诸子百家形成最早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当时中国还处于类似“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社会基层有很多相当于今天大村落、市镇的采邑(即“欧洲中世纪”的称谓),由封建主和贵族管理。当时受过教育、有文化的人很少,都是贵族,在封建主“家”里管理采邑的社会事务、指导庶民劳动,而且他们都是世袭职位、只在亲属之间传授知识。
在公元前7至3世纪的春秋时期,封建制度遭到破坏、采邑瓦解,社会文化秩序大乱,具备不同专业知识的贵族知识分子丧失爵位、下降为庶民、流落民间。他们不断宣扬和发展自己的学术主张,就“爆发”形成了诸子百家。其中,在封建主家里负责记录和整理历史的一群学者,尤其善于宣讲成败、存亡、福祸等古今道理,逐渐形成道家学派和思想。
二、道家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杨朱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介绍,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划分方法是对道家思想中“全生避害”这个核心目标,不同阶段提出的“解决方案”有所不同,是逐步演化进步的,以此为标准就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杨朱的观点。杨朱生活在大约公元前年左右,大约与墨子同一个时代、略早于孟子。很遗憾,他没有留下个人专著、个人生平不详。他的见解是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
杨朱认为:要实现全生避害,主要方法就是“避”,即逃离尘世、遁迹山林。这个方法后来被很多道家人士实践、发扬光大。历史记载杨朱的主要言论:一是“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二是“为我”、“贵己”。翻译成现代语言大约是:生命至上、个人利益至上。这些观点与同时代墨子“兼爱”观点对立,他们是当时最重要的两个对立学派。
第二阶段是老子和《道德经》中的观点。一般认为老子即李耳,生活在大约公元前年左右,还曾在学术上指导过孔子。老子要早于杨朱年,也被后世认定为道家祖师。他的思想是杨朱之后的第二阶段,似乎有些奇怪!
冯友兰的解释是:现在流传的老子思想应是杨朱观点的进步。《老子》所提实现全生避害,是比“避”积极的办法,要通过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来全生避害。所以这才是第二阶段。很可能《老子》的成书远远晚于老子生活的时代,冯友兰认为,《老子》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年(也晚于杨朱),是老子死后多年,人们汇总并丰富了老子观点所写成的。
第三阶段是庄周和《庄子》中的观点。庄周生活在大约公元前年左右,比杨朱又晚了年。《庄子》观点是在《老子》观点上的再发展。且《庄子》也应在庄周死后才成书、晚于《老子》出现,所以这才是第三阶段、最后的阶段。
老子、庄子思想之间的联系:《老子》讲的是人如果能够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就能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但这其实并没有绝对把握,因为总会有无法预料的因素。所以《庄子》讲“齐生死、齐物我”,就是说要实现全生避害:应该从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事物,不再是从社会到山林,而是要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
三、《道德经》中有至少有一半篇幅在谈治国理政
冯友兰认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中,《老子》虽然代表第二阶段,但也有很多代表第一阶段、第三阶段的思想内容,实际可以看做是当时道家著作、言论的汇编。《庄子》也是如此,是晚于《老子》另一本思想、言论的汇编。
我们大致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李耳(老子)作为知识分子,兼有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历史研究学者的身份,被邀请坐在采邑封地的“家”里,向国王、封建主讲授治国理政的方法和技巧,这些政治观点被周围人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流传了几百年后,又有人加以汇总整理形成了《老子》一书。
所以《老子》中体现的思想并不都是“遵循自然”的哲学观点,它更是一部政治理论书。典型印证就是《老子》五千言中多次出现“圣人”这个称谓(大约30多处),还有一些省略主语的段落或用“君子”称谓,普遍认为均指国家君主,是道家告诉君王们如何才能像历史明君一样治理国家。
例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圣人不积”等等。总的说就是希望君王“无为而治”、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
四、《道德经》中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在西方最受推崇
《老子》在人类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早在18世纪,西方国家就有多种语言版本的《老子》图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至今各种西文版《老子》已有多种,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都对它做过深入研究并有专著。中国道家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西方人迷恋道家思想,当然是各取所需、各有所爱,但最主要还是它所宣扬的:遵循自然的民主和法制、崇尚自由的市场经济、追求和谐的科技观念等等。这些刚好与现代西方社会的追求不谋而合。如上面提到的“生命至上、个人利益至上”,还有“无为”思想,都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保护私有财产、主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主张相通。
许多西方古典自由主义学者对《老子》和道家“天道”、“无为”思想倍加推崇,认为道家思想是“人类自由大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来说,孔子和《论语》多是用来说教、用来教化人,被西方人视为“世俗的政治学说”,而且存在与当代社会节奏脱节的情况,远不如《老子》影响深远!这一方面的内容,未来可以展开来细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