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人是从哪里来的死后又会到哪里去呢老庄之道
TUhjnbcbe - 2025/3/15 22:11:00
救助贫困白癜风患者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81/
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出自浪漫豪放的诗人李白的这首诗,不仅散发着他自身才气,更是将诗中的人物传奇色彩描写的淋漓尽致。到底是我做梦梦到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梦到我呢?这是中国古代道学创始人庄子,在一次梦中对于自身的思考。庄子这位古代的思想家如同他所思考的问题一般传奇,他活到了岁,并且创立与儒、佛分庭抗礼的另外一种思想体系——道。而人是从哪里来的?死后又会到哪里去呢?老庄之道认知了这些关于生死的真理。1.生死之辩由庄子创建的道教区别于儒家与佛教,有着自己逻辑自洽的思想体系,他们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其中儒、佛、道作为中国传统三大思想体系对于生死观都有着不同的解释。佛教认为人各有命,自有轮回,一个人现世的所作所为,终究会对来生产生影响。佛教遵循的因果报应,因此希望人在前世时多做善事,将来终归是有回报的。而儒家也认为人自有命数,但儒家讲究的知命,知道生命的艰难,在任何事情上仍旧拼尽全力做到最好。孔子提倡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即使再困难也不能放弃。不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下半生,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哉!讲的即是这个道理。相比于佛、儒两家,道家对于生死观有着自身的理解。除了知命以外,人还要学会安命,跟儒家相反,道家觉得人如果知道自己全力没有办法做到,那就学会放弃,并且是心安理得的放弃,庄子所提倡的是一种对于心灵自由的追求。因此对于生死,庄子有着自己的解释——信道之人讲究的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对于功名利禄、生死存亡都看淡,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追求的是自由的精神世界。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对于很多的事物看淡,内心就不会有挣扎,人也活得没有那么痛苦,静心凝气,即是人生真谛。2.老庄悟道总得来说,作为道教起源的老庄之道,对于生死看得没有那么重。在《老子》中提到的生死部分的非常少,而老子领悟这一思想经历了一段过程,同时他的思想也影响了弟子对于生死的看法。鼓盆而歌说的就是庄子对于生死看淡的典故。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挚友惠子前往庄子家吊唁,然而庄子却岔开腿,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瓦片一边唱歌。惠子质疑他说:你妻子陪伴你生活了这么多岁月,生儿育女直至衰老死亡,你却不为她的逝去而悲伤,还敲着瓦片歌唱,太过分了吧!庄子却答道:一开始的时候,我是非常伤心的,但是经过了我的思考却觉得,人本身就是诞生于虚无,甚至连气息都不存在,在恍惚之间就诞生于世上,从而有了形体与气息。如今重新归于虚无回到死亡,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假如我还继续为她的离去而悲哭,那就是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天命,所以我停止了悲伤。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庄子一开始对于人的生离死别也是非常痛苦和悲伤的,然而在认识到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他就开始习惯并引吭高歌,是谓悟道。另外一位道家创始人老子也经历了丧母之痛,但他也在经历了像庄子一样的思想斗争之后,恍然大悟,对于人类的生死离别看作自然的选择,内心放宽来看待,不再悲伤。庄子要离世时,他依然保持着平静自若的心态,弟子希望厚葬他,他却说:我以天地为棺材,以日月为美玉,天地万物都来为我送行,没有什么值得厚葬的,大自然是最为珍贵的礼物。足可见庄子已经如同那蝴蝶一般,生死看淡,超然物外。这即是庄子,信奉逍遥的他对于死亡没有丝毫畏惧,有的只是顺应天道无为而治,面对必然降临的死亡,他持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来去淡然,足见豁达的智慧。当明白了这些,死亡本身就不再那么可怕,也不再令人悲伤,顺其自然才能真正融入自然,回归本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受困于各式各样的东西,何时又有道家一般豁达的心境,可以抛弃一切,只追求内心世界的声音的勇气?3.老庄之道关于生死的话题,不论是中西还是儒、道,都是古代思想家争论与探讨的话题。生与死看似是对立的,实则又是相互依存的,它与我们的人生息息相关。当然普世价值观认为唯有生才有存在的意义,死亡大多象征着虚无与黑暗,让人避之不及,然而生死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被人们所选择,很多都是自然的选择。身处春秋战国的时代,庄子面临的是无尽的战乱,死亡是一个躲不开的议题。庄子在研究道学的时候,时常对于自我进行深刻的思考,得出的经验由于结论成为了道教的基础理论,并将生死联系了起来。庄子在生的世界探寻死亡的存在,并认识到了死亡的真谛,提出一番自我的认识,道是庄子哲学的解释也是集成老子思想的又一发展。《大宗师》中有关于道的描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生死也一样遵从道的客观规律。庄子还用过梦来解读生死的意义,把自己做梦化蝶的经历与生死连接起来,体悟到的是死亡不过也如同人的做梦,不过是一物转化为另外一物的存在而已,所以无论是生存还是死亡,都不过归于大道互相转换,殊途同归。其实无论是佛、儒、道都对于死亡做出了积极的解释,不管是生前积极争取来世的好命数还是生前乐观豁达,把生死看淡,这些都是积极乐观生活不可或缺的良药。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是从哪里来的死后又会到哪里去呢老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