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懂了庄子人间世中的这段话,你能明白修炼者
TUhjnbcbe - 2025/3/23 10:18:00

如果说庄子在养生主中还在传授一些养生修炼的方法,到了庄子人间世就是庄子在教养生修炼者该如何在人世间的处事方式了。

今天我来解译他在人间世中的两句话,他想传递的意思是什么?

在解译这两句话的时候我还是先用白话文写一下这两句话中的这个故事,就是颜回跟孔子说要去卫国见卫君的故事。

我先来白话文翻译一下:颜回见到孔子,向他告辞。

孔子问他:你要去哪里?

颜回说:我要去卫国。

孔子接着问:你去卫国过做什么?

庄子人间世中颜回接着回答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年壮气盛,做事情独断专行,处理国事非常草率,而不知道过错,轻率的用兵而不体恤老百姓的生命,死的老百姓都堆满了山泽,满国都是,好像干枯的草芥一般,老百姓真的是无所归依了。

我经常听您说,安定的国家要离开,危乱的国家要前往去治理,就跟医生的门口有很多病人一样要去治理。

所以我要按照先生您所说的去实行,这个国家或许还可以免于疾苦和灾难。

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回答说:唉!你去了恐怕要遭受到刑法或者危难啊!

道是不宜喧杂的,喧杂的话就多事,多事的话就搅扰,搅扰的话就会引起忧患,有忧患的话到时候你自救都来不及了。

上古时期的至人,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再去保护别人,自己还保护不了,立不稳,怎么能够去纠正暴人的行为呢?

上面这段话好长,终于翻译完了。

这段话是庄子人间世中的第一个故事中的第一段话。

这个故事主要是讲颜回要去卫国劝说卫君,就是让卫国的国君收回轻率用兵的命令,不把老百姓的生命当生命,去解救卫国的老百姓,然后去问孔子这样做行不行,然后孔子就跟颜回的对话,分析判断这件事情的可行性。

他们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是什么?我这边还是先卖个关子。

这个故事在庄子人间世中的,感觉很突兀,怎么庄子说着说着就冒出孔子和颜回的对话,这个其实只是庄子的隐喻。

其实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出事,说孔子和颜回对话卫国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

包括历史上是否真的庄子想通过这个故事影射当时的国君,这个历史背景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也不知道,但是这些都不重要。

那庄子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呢?

其实庄子是通过孔子跟颜回的对话隐喻的说明修道者在人世间,就是在社会上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复杂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修道者在人间的处事方式。

咱们来屡一下《庄子》这本书的思路,《逍遥游》是《庄子》内七篇的总纲,就是最终要让修道者获得“逍遥”二字。其他六篇都是对《逍遥游》一篇的解释和扩展。而外篇杂篇,也许有庄子写的,也许是庄子的弟子,或者还有附会的,但基本都是对内七篇的理解和补充。

古人写文章都是这样,第一段话或者第一章节都是这本书的总纲。

然后下面的文字或者章节都是围绕这个问题或者总述来展开的。

我举个例子来说:儒家的《大学》这本书,第一段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是《大学》这本书的第一段话,然后《大学》这本书后面所有的文字都是围绕这段话来展开的,讲如何格物致知、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如何平天下。

还有《中庸》也是如此,其他的书大部分也是如此。

那《逍遥游》就是庄子的总纲,让修道者最终要获得“逍遥”二字。

那这样就好理解了,庄子是在讲“修道”,也是在讲“道”。

到了《齐物论》是阐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万物齐一的道理,就是道性相同而物性不同,就是宇宙形而下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到了《养生主》讲的是修道者如何养生修炼了。

那到了《人间世》就是修道者如何在人世间处理各种事情,碰到那种乱七八糟的事情该怎么处理。

以上这些都是在讲“道”或者“修道”,“修道”最终也是让修道者回归于“道”,只是在不同的角度来讲“道”。

那庄子人间世中的这段话也就很明白了,就是通过孔子和颜回的对话来阐述修道者该如何在人世间处理各种事情了。

咱们首先来看这个故事里面的这两句话,原文是这么说的:“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这两句话很明白是在讲“道”。

首先来看第一句话“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这句就是在讲“道”是要纯一的,要朴素的,不能杂乱太多的。

这跟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扑,少思寡欲”是一个道理,这个我就不多解释了,庄子人间世中的思想和《老子》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句话中有个“古之至人”,大家要注意看“至人”这两个字。

“至人”这两个字就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说的,“真人无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的“至人”,都是同样一个人,简单的说就是修道者。

“真人”、“至人”、“神人”、“圣人”说白了就是不同层次的修道者。

那第二句话“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告诉我们这些修道者要先保护好自己,自己先站稳了,在去管其他的事情,具体这句话的白话文翻译在上面,我这里就不做翻译了。

那这两句话包括整个庄子人间世中隐藏的寓意也就很明白,就是庄子在告诉我们这后来的修道者该如何面对世界的种种问题,该如何处理,如此而已。

以上就是这《人间世》第一个故事第一段话的简要的解译。(本文有著作权)

1
查看完整版本: 懂了庄子人间世中的这段话,你能明白修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