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云开
很多人提到道家学说,都会提到老庄,即老子和庄子,但却很少提到列子。
其实,列子是在老子之后、庄子之前发展道家学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可以说,老子的哲学思想得以流传,离不开列子的深入发展,而庄子在宇宙观方面的宏阔思想,得益于列子给予他的启发。
而且,与老子、庄子纯粹的直觉主义真理不同的是,列子的哲学思想有一种实证主义的倾向,即从科学的角度来设立思想根基。
当然,在一定层面上,有人认为列子没有老子、庄子那样超凡绝尘,但如果用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列子是一位难得的实证主义精神哲学家。
其实,很多人对于列子陌生,但对列子的文化精神却能随口道来,诸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寓言观点,都是列子的创作。
总体来说,列子的哲学思想包含了天文学、物理学、进化论、生态伦理学、宗教思想等,而且在基本面上符合现代科学理论。
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将宇宙论与人生价值统一为一体后,穿越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为人类提出“超脱”的生命哲学。我认为,这一思路为今天哲学困境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
列子的“宇宙论”,被现代天文学证实的“宣夜说”
日本哲学家铃木大拙说:“列子的思想也许可以说比老子深邃。”
在这里,铃木大拙所说的深邃,可以理解为列子将老子的学说用更具有科学因素的方式阐述出来。
简单说,列子的哲学思想是用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推论道家学说的合理性。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从列子的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其为老子的“无中生有”找到了一个科学的逻辑,换句话说,列子揭示了“无中生有”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说,老子提出“无中生有”概念,但没有说出“无中生有”的方法,到底怎么“无中生有”呢?列子提出来是“靠气”,即靠着气,“道”实现了“无中生有”。
如果要较真一点,我认为列子在这里超越了老子“无中生有”的直接过程,而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有”,也就是说,列子认为“道”不是直接创造万物,而是创造了“气”,再由“气”来造化出万物。
总而言之,列子认为整个宇宙都是靠“气”而生、靠“气”而立。这就是典型的“宣夜说”——学者杨伯峻在《列子宇宙论的科学因素》里也提到,列子的宇宙论就是“宣夜说”。
该学说主张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即天体漂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进一步发展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而且,列子认为这是一种发光的气体,其在《列子·天瑞篇》说: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三国时代宣夜说学者杨泉也有类似的观点: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他认为银河也是气,并从中生出恒星来。他说:气发而升,精华上浮,宛转随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汉,众星出焉。《物理论》。
我们知道,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还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说,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说,无不把天看作一个坚硬的球壳,星星都固定在这个球壳上。
宣夜说否定这种看法,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充满着气体,所有天体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星辰日月的运动规律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根本没有坚硬的天球或是什么本轮、均轮来束缚它们。
在这方面,宣夜说在思辨性的自然哲学中,其猜测是十分精辟独到的,其在很多面与现代天文学的许多结论一致。
当然,现代天文学对于宇宙的探索,仍然在发展中,很多答案还需要等待揭晓。
但列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接近于现代的天文学,这在众多的宇宙学说中是非常难得的。
可以说,列子的“宇宙论”不仅用科学因素证实了老子思想的合理性,并启发了庄子的磅礴思想,我们从《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出,庄子关于宇宙的宏阔理解正是受列子的深远影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万物一体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先驱
当然,列子的宇宙论最为特色的部分,就是强调万物为一体,列子说: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列子·天瑞》
列子在这里一语道破,世间万物包括我们人类,都不是全能的,且只发挥着相应的有限的作用。
所以,列子主张“类无贵贱”,人类应该珍惜自然、保护自然——这些理论正是现代人类环保意识中所倡导的。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保护环境不是陌生的词汇,但对于两千多年前的百姓来说,这是一种非常超前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意识。
当然,列子强调保护环境是知道这些与我们是一体的,而不是今天主要建立在“为人类所用”的基本思路上。也正是这种“为人类所用”的思路,阻碍了人类能够正儿八经面对环境的问题。但如果是建立在“一体”的意识上,可能人类面对环境的问题就不会显得如此慵懒和忽略。
所以,列子很慎重的强调:人类需要认识到自然才是我们的生存根本,没有自然,人类根本不可能存在。人虽然在自然界中有自己独特的位置,但是从来源和组成上说,是同自然万物相同的,即都是由气自然演化发展而来,即“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列子·天瑞》)。
此外,《列子·天瑞》中大富的“国氏”对大贫的“向氏”说:“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在这里,列子认为人类的一切生存条件都是盗自于自然界。
进一步,列子认为世界万物就是一个整体,天地、圣人、万物都只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列子认为天、地、人不可相离、不可相伐,只有和谐构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这个世界才能可持续发展。
所以,列子提出人类应当是“顺应自然、和淤万物”。也就是说,人类只有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所有的建设、创造必须建立在不损害自然的基础上,最终以实现“和淤万物”的旨归。
天地人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是中国哲学的特质,即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文化最具生命力的所在,对指引现代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很深的理论内涵意义。
列子哲学是生命哲学的高峰,对科学哲学的进步具有引导作用
《列子·天瑞》中有: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丞日:“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日:“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日:“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在这一段话里,列子论述了人类本身的定位问题,即人从自然而来,即非自身所有。所以,我们不必太自我、太执著、太物欲。也就是说,当我们如此而行就是一种错误的生命态度,即费力不讨好的生命态度。
总体上来说,列子对待人类生命,是从整个宇宙的演变、进化的基础上来考量,发现人的整个过程就是从无形中来、成为有形、最后又归于无形。所以,这个生命是一个自然的、由不得人做主的生命。
列子在《黄帝书》中说:“形体的活动,不生形体而产生影子。声音波动,不生原音而产生回响。‘无’不化生‘无’而化生‘有’。凡是有形体的必然会有终结,但天地会有终结吗?当然,天地和我们一样是会有终结的,但,终结就是绝尽吗?那就不知道了。大道的终结是原本没有开始(时间);绝尽是原本没有存在(空间)。凡有生命的必会回归于没有生命,凡有形体的必会复返于没有形体。没有生命,不是原本于‘没有生命’;没有形体,不是原本于‘没有形体’。生命,依照定理,是必然要终结的,终结是不得不然的,正如生命是不得不生一样。”
在这里,列子认为人的生命不过是一往一返,即“生死循环论”——有人认为这是抄袭佛教的思想。
其实,从时间上来看,先秦时期佛教在印度时期也属于萌芽状态,抄袭之说无从谈起,如果有抄袭,也只有佛教抄袭列子、老子。
此外,列子的“循环论”与佛教的“轮回说”有着很大的区别,列子的循环论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循环,而宗教的“轮回说”则是一种因果(善恶干涉)的循环。
基于此,列子提出了人类的终极不在现世,生命的存在只是一个过客,我们终归要回到无形当中,所以人类应该超越现世,活出超越的生命,而不要被现世的功名利禄所耽误——这就是典型的道家的生命观。
在过去,道家的生命观一直被认为是消极的生命观,这是一种文化表象的误解。其实,道家是站在一种生命的终极性来考量生命的意义,所以能够比较清晰的认识到生命的局限性。由于这种局限性的存在,所以无论人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完善人类的存在意义,最后都要归于“虚空”,而这种“虚空”根本没有任何的人类知识可以解决,唯有回到“无形的世界”来解决。
曾经,叔本华想要找到这种解决方案,最后他发现原来虚空才是人生的本相,所以他陷入了悲观主义;尼采虽然解决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调动了人类进取的激情,但激情之后的虚空更令人害怕——后现代主义的各种问题开始应运而生。
此外,很多宗教的目的也是解决这个难题,所以在形而上学上发现了神性——但我们需要明白,很多宗教都是具有某种狭义性,所以其存在许多难以填补的问题。
因此,对于人类最后不得不面对的“虚空”来说,唯有超脱,将生命当做一个过客,将无形世界当做一个归宿,我们才能解决“虚空”这一巨大命题。
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世界似乎只是一个影像,而真实的世界是在无形当中——或许是我们的精神世界、灵魂世界。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权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丽莎·蓝道尔曾经在一次做核裂变的实验中意外发现一个微粒竟然离奇地消失得无影无踪。由此,丽莎提出“额外维度”理论,即第五维空间的假设:“我认为存在第五维空间等其他的维度。如果这个假设正确,那么其他空间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可说近在咫尺。只是它们隐藏得很好,所以我们看不到而已。”
这个第五维空间就是一个无形世界(或可称灵魂世界、精神世界之类),这个无形的世界离我们很近,只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近年来,很多科学家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