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是道家的经典杰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道家的典型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中庄子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
理解真正的逍遥游,需要理解逍遥游所描述的是一个经过深刻批判而进入与道合一”的高境界的动态过程。
《逍遥游》体现出的道家思想是:物我两忘、无己、无功、无名、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不为世所用、与道合一。那么这些思想跟佛家有关系吗?佛、道两家是不是各不相容,甚至拒斥对立呢?如果用佛家的道理去解释道家的理念可以吗?一起来看。
佛家思想简单地说是提倡解脱、放下,如果单从无己、无功、无名这几个概念的字面上来看就很容易理解“解脱”和“放下”了。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利益忘了、不追求功名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烦恼了。佛家说这个世界是“虚妄”的,勘察这个“虚妄”的一个方法就是观察并总结世事的无休止的轮回,在这个轮回里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众生一无所得,以此我们得以知道世界对我们都是没有什么意义而显得虚妄,明白并劝导自己远离世事,少些烦恼,因此获得清净心,并进而进入修行,最终成为内外清净、如如不动的佛,这是从佛经的文字层面上理解的道家思想。
佛家提倡“性命双修”,其实道家也是提倡的。“性命双修”的另一个“性”的方面是禅修,从禅修的角度一样可以解释上面关于道家思想的话,而且只有从“性”、“命”两方面解释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贯通。
佛家和道家并不对立,需要融合
修过禅的人都知道,禅修在达到一定基础后就会达到一个状态,这也是禅定最基本的要求,这个状态就是“无念”,用南怀瑾老先生的话来说叫做“醒梦”。这个状态看似无念其实包含了所有的念头,它从普通人的观念来看就是“物我两忘”,因为把物质世界的外界和自己都“忘了”,没有了所知障和烦恼障,才能和神佛达到合一,才会什么都知道,才会具有各种神通,因为这些,作为修炼者的人才会彻底放下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和微不足道的物质的利益),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状态。
随着禅定层次的深入会有一定的神通,在无念的状态下用念力可以使自己的身体飞腾而不需要凭借任何外物,这就是“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这和庄子的逍遥游几乎不谋而合,都是一种精神或灵魂的升华之后所才能有的。佛家的“无穷”也包括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达到这种层次的居士或修炼者当然不愿意再参与世事而“不为世所用”,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神不外驰、时时刻刻的禅定(无念或者全意识),从而达到自己的自性的状态,也就是与道合一了。这是用佛家的禅定理论解释上面提到的所谓道家思想,其实也是修行的方法,这样解释比单从文字上解释要深刻的多,不过只有修禅定到一定阶段的人才能理解,否则只能当成瞎谈或神话式的传说来对待了。
这样修佛者就绝对自由了吗?就能达到庄子所说的御风而行了吗?当然不是,只有满足了一系列的条件才可以“游于无穷”,这些条件就是修福修善和禅定。而且,这样的自由是不能动心动念的,自己感觉并不是什么自由,也不是什么浪漫,因为达到这个状态的人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世间人才有的想法。此时的人真就如同《逍遥游》里描述的鲲鹏,非常人所能理解,这时的他只能看好自己飞向意念,如果用心不专或者受到外物扰乱,可能就会摔死。所以,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即便有也很难被当事者之外的第二者所掌握和理解)。黑格尔所提倡的绝对精神很类似于绝对自由,但是这世上真正能达到的几乎没有,更别说讲给大家听,让普通人去理解和实践了。这也印证了哲学家常说的“二分法”,也就是佛家的“方便善巧”。
从庄子的《逍遥游》到佛家的“禅定”和“性命双修”,我们可以看出佛、道两家并不是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拒斥或不相融的,它们的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都可以从性、命两个方面来解释。对此,我们实在是没有必要搞佛、道的互相排斥或对立,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落入到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宗教综合征”的境地去,之后执迷于“小我”,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