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自今的哲学本质与精神核心,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去了解和掌握。
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战国时期的庄子,他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而明确连用这四个字的是北宋的大思想家张载,他在《正蒙·乾称篇》中说“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所以,要说天人合一的提出者,你回答庄子和张载都可以算对。
准确一点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完整提法是张载率先提出的。
01天不仅指的是天空,也不仅是大自然
在老百姓的语言中,经常有“天老爷”、“苍天”、“天赋”、“天使”、“谈天”、“青天”等,含“天”的成语更是数不胜数,意思也是千差万别。
日久天长的天,指的是时间;雨过天晴的天,指的是天气;天高云淡的天,指的是天空;巧夺天工的天,指的是天然。
无法无天的天,指的是天理;人定胜天的天,指的是大自然;替天行道的天,指的是天之主宰;顺天应人的天,指的是规律。
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天”主要有五种含义。
第一种是“物质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
第二种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比如说“人在做,天在看”。
第三种是“命运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所谓听天由命。
第四种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所谓天灾人祸。
第五种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比如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而天人合一的天,似乎综合了这几种含义,概括起来讲就是世界万物、自然规律。
02对于天人合一,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解释
庄子是道家代表,张载是儒家人物,他们都在讲“天人合一”,但意思还是有所不同的。
道家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在他们看来,“道”才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心中的宇宙启动程序。
道家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宇宙,大小宇宙之间同源、同构、互感。
甚至他们要炼丹炼药,要羽化成仙,目的就是让自己小宇宙的精、气、神与大宇宙的精、气、神相互融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儒家更强调的是人性,他们认为人性是以天为本的。《孟子·尽心上》中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而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闻名天下的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的完整理论体系,使儒学成为中国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他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
在《春秋繁露·阳明义》中,他还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而张载否定了“天”是具有意识的人格神这一理念,他指出:“天地固无所思虑”、“天则无心无为,无所主宰”。
他用“诚”和“明”来讲“天人合一”,“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总体来讲,儒家之“天”主要指“主宰之天”、“命运之天”及“义理之天”,儒家讲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指“天人合德”。
03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今世界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和启发
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再进一步讲,指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全世界人类的和谐共生。
效法自然,就是效法天道;效法天道,就是效法人道。
天之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人之道,是社会运行的规律。人道对应了天道,就符合了“天人合一”的发展大道。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不仅体现了历代哲学家深刻的思考和博大的情怀,同时极具生态智慧,对于我们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包括此次新冠疫情,是我们人类对自然失敬、将人与自然割裂开的后果,从中暴露出不少人在思想素养方面的匮乏。
而这种匮乏,不仅会引发新冠疫情这种社会动荡、人员死亡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我们人类生活环境的每况愈下。
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如果与时俱进,能够真正成为我们现代人的道德准则、行为准则,同自然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则善莫大焉。
“天人合一”的精髓,是一种物我之间的通汇贯通,反对的是绝对物我对立、物我剥离,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彼此的相安与融入。
新冠疫情仍在蔓延,我们应将这一灾难所带来的痛苦牢记于心,痛定思痛,对我们的行为作出反思,对我们的观念及逆行升级。
如果我们能因此从思想层面根除不健康、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