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庄子对儒家仁义礼乐的批评
TUhjnbcbe - 2025/4/7 21:35:00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好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o6vb3xd.html

庄子站在「自然」、「无为」的立场,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规范,尤其是儒家的那套进行批评。在〈知北游〉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天地之谓也。」而在〈至乐〉也说:「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也。」

就自然方面而言,庄子认为,天地万物在本性上都是「无为」的;就人性方面而言,人应该顺应自然而无有作为,因人的无为在其本质上和产生万物的天地的本性是一致的。只有「虚静无为」才能保持人的本性,所以〈庚桑楚〉说:「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对儒家的仁、义、礼、乐批评如下:

(一)庄子对儒家仁、义、礼、乐的批评

庄子从「无为」的观点认为,「仁义」戕害人的自然本性,造成人们对「利」的追逐,带来「天下大乱」。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一种没有任何是非、善恶的本然存在(常然),而「仁义」就是对这种本然的破坏。所以,庄子说:「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马蹄〉)

儒家的道德观念中,义与利是对立的,主张以「义」的道德要求来节制对「利」的欲定。但是,庄子把义、利看成是丧失人的本性,背离「道德」的精神状态,而且甚至认为「仁义」是一种图谋名利的手段。庄子说:

在庄子看来,作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仁义」,没有任何价值,只会乱人心、乱天下。

(二)庄子对儒家智的批评

庄子批评「好知」仍是以「无为」为出发点。

庄子认为,「知者为败」(〈在宥〉)、「巧者劳而知者优」(〈列御寇〉),如同「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应帝王〉)智慧、巧谋就是对人性本然状态的破坏。庄子甚至认为,「好知」会带来「天下大乱」。

〈胠箧〉说:「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在宥〉也说:「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庄子经由对道德(「仁义」)、智慧(「好知」)的否定,进而对各种人类脱离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进步皆表示反对。

庄子认为,无论精神文明或是物质文明,都是对自然(「玄同」)和人的本性(「朴鄙」)的束缚。

由上可知,庄子和老子一样,都站在「道法自然」及「无为」的立场,对儒家的仁、义、道、德进行批判。他们认为,伦理规范越严密,典章制度越繁琐,即表示道德越失落。所以,老子才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三十八章〉)

相关文章:

在哲学的终极问题上,佛陀、康德与庄子,都一致反对

当你迷惘时,哲学家庄子的8则寓言,或许可以得到答案

物我无间、人鱼相通——庄子的濠梁之辩

1
查看完整版本: 庄子对儒家仁义礼乐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