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对道德经的理
TUhjnbcbe - 2025/4/10 22:34:00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影响了很多人,其中最知名的恐怕要数前韩国总统朴槿惠了。

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而言,能把一本书列为其读书之最,肯定有它的道理。

年以前,我读过《中国哲学简史》2遍,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是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一直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

现在看来,他的这四境界说,也没什么特别的高深,我个人估计民间早就有人总结过,只不过是因为这个表达方式因为冯友兰而出名了。

老子定位

《中国哲学简史》作为一部名著,用了较大篇幅介绍老子其人其书,并且认为老子是道家第2阶段。

我个人认为,把杨朱、老子、庄子分别说为“道家”第一二三阶段,总体上正确,至少在时间上有先有后。

杨朱、老子、庄子是比较奇葩的三个人,他们的思想即有差别又有联系,感兴趣的人可以找来阅读。

四个结论

今天我写的这篇短文,重在评价冯友兰对《老子》的理解程度。

1,他对《老子》成书时间的看法。较有见地,没留话柄。

冯友兰对老子和《道德经》(即《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并且没有表明绝对的立场。

这个很好,而不象钱穆一样抓住一点不放,最终被考古成果否定。

2,他对“有”“无”以及“有名”“无名”的看法。较有见地,但不究竟。

冯友兰认为,有和无,即是有名和无名的缩称。

它的这个看法,和前人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或者说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上看,有了一定的新意,但是他没有能准确区分出《老子》一书中有、无以及有名、无名的根本差别来。

3,无名,天地之始。他认为这句话没提供任何信息。

冯友兰说:“无名,天地之始。”这是一个形式的命题,不是一个积极的命题。这就是说,它并没有对话题提供任何信息。

不是这句话没提供信息,第一因为他引用的版本不对,第二是他对无名的理解不对。

这句话的准确表达是“无名,万物之始”;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万物刚萌生时没办法给它命名。

用天地代替万物,是用小概念代替大概念(千千万万要注意,天地和万物比是个小概念);这种理解错误我称之为“失之于窄”。

用道代理无名,是概念错用。不少人都这么说,所以他也这么说,这种理解错误我称之为“失之于然”。

4,冯友兰对《道德经》的理解当然也有正确的地方。

比如他说:道这既是万物之所由来,它就不是万物之一;如果它是万物之一,它就不是万物之所由来。每个事物都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因此,它没有名字。

一点思考

我在想一个问题,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这些专家们,他们对中国哲学本身理解多少、理解多深呢?

既便理解得不一定深,那么他们对于我们普通读者的价值在什么地方?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结论:中国的哲学史家们,他们是中国思想的传播中介,在读者没有时间去深度研究一家一派之前,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前人都说了什么。

所以不论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或者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他们的价值在于哲学思想的“贩卖”和属于他们个人的“简介”。

而这个贩卖,因为他们个人的偏好,会打上他们的烙印;这个简介,会因为他们的水平局限,只是简介而已,简单有余,准确不足。

即便如此,我们对前人也没办法苛求。因为这是必然的常态。不用说冯友兰,即便是黑格尔和罗素,他们的“哲学史”作品也只能是“贩卖”和“简介”。

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

中国哲学的思路和西方哲学的表达思路不同,要想让一个中国人能简明扼要地把握住包括《道德经》和《周易》在内的作品的精髓,这个难度太大了。

还是我的那句话,带着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去读《中国哲学简史》会有许多收获,如果带着求真理的心去读《中国哲学简史》,不仅是我们被带跑偏,同时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不停地跑偏。

从学问的究竟上看,或者从学问的内容上来看,《道德经》和法家、儒家、兵家、墨家的思想不同,这些家是在某一方面给出自己的思考。

而《道德经》老子要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套行为理念,还在于通过这套行为理念去悟那万古不变的大道,悟到了就能以道观物,悟不到则还是以物观物。

以道观物,则《道德经》就不只是道家的作品;以物观物,则《道德经》就可以被贴上各种标签。

1
查看完整版本: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对道德经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