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登天游雾,挠挑无极,庄子为何会提出这
TUhjnbcbe - 2025/4/11 22:28:00

前言

望“登天游雾,挑无极”庄子在论证了“天”是物质的大自然以后,他又发出“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的遐想。希望达到“相忘以死,无所终穷”的境地。这“登天游雾”,是要高升太空,遨游云雾之中。而“挠挑无极”,就比较费解。成玄英疏、陆德明释文都释“挠挑”为“宛转”,“挠挑无极”,是“宛转玄旷之中”。这“宛转”实即循环运动。“无极”是无穷,无边无际,相当今日之无限。据此,整句话的意思是登上天空,遨游于云雾之中,永远循环运动于无限的宇宙空间。这样解释,和后面“相忘以死,天所终穷”的长生思想相一致。庄子正是想象着飞向无限的字宙空间。

关于飞行

在庄子看来,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御风飞行的列子虽然飞得很高,却要依靠风力能实现。如果不依靠风力,飞向更远的宇宙空间,岂不更道遥了吗!庄子以《逍遥游》名篇,正是要阐发这种思想。这也是庄子追求的人生。所以庄子书中,讲述了不少有关登天飞行的故事。为了说明问题,下面引证庄子有关飞行的记述。第一,《道遥游》讲述了一个有关仙人的故事。有一个名叫肩吾的人对连叔说,我从接舆那儿听来一个奇特有趣、迁阔不经的故事。在遥远遥远的地方,有座姑射山,山上居有神奇人物,他们的肌肤似冰雪般白净,长得像少女一样美丽。他们不吃五谷,而是餐风饮露。他们搭乘云气,驾驭着飞龙游于四海之外无边无际的世界。

第二,关于列子的故事。《道遥游》载:列子驾驶着风飞行,飞行15日而后返回地面。文章进一步指出:像列子这样的故事,是少有的,只听说有数的几次。其实,列子还不是最好的典型,他虽然不用步行,却离不开风。如果不靠风力,能够搭乘天地云气,驾驭阴阳风雨晦明运动变化的法则,云游于无穷无尽的宙空间,才是最好的了。这样,就不受风的制约了。第三,《齐物论》王倪说:全面认识和掌握自然妙道的至人,神奇得很,山林火灾烧不着他,江河冰冻冻不着他,雷霆震撼山岳不能伤害他,狂风转起海涛也惊恐不了他。这样的至人,驾乘着云气,顺日月之运载,游于四海之外的无穷天际,他完全超脱了生死利害的影响,是绝对自由的人了。

第四,《德充符》讲,能够主宰天地,包藏万物,以六骸作为寄宿的寓舍,以耳闻目见为迹象的人,他的认识能力极强,能够达到认识的全部领域,而且置生死于度外,从来就没有死的念头。这样超尘脱俗的人,志在指日而登天,以游于太虚的境地。第五,《大宗师》说:道是有情有信的真实存在,它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物质。它使鬼神具有神奇性。稀韦氏得到它用来整顿天地。伏羲得到它,用来调合元气,黄帝得到它,登上了云天。西王母得到它,安居于少广山上,没有人知道她的始终。

第六,《大宗师》又讲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结为朋友的故事。他们三人,相约结成朋友,并立下誓言说:作为朋友,不表露在外表,相互合作,而出于无心,一切顺应自然。高升天际,游于云雾之中,超脱于尘俗之外,循环运动于无极之境,既不贪生,也不怕死,于是三人结成朋友。不久,子桑户死了,另二人着尸体唱歌庆贺他返本归真,回复为气了。孔子听说后,称他们是游于方外的天外人。第七,《应帝王》篇载,天根问如何治理天下。无名人回答说,走开!你这个鄙人,怎么问这些问题,我将要同天地为偶,要搭乘像鸟儿一样的“莽眇”之气,飞出六极之外的无限宇宙,道遥游于无何有之乡,你为什么要用治天下来干扰我呢!又问,无名人日,任心性游于恬淡之域,合形气于寂寞之境,顺物自然而无所用心,则天下治矣。

第八,《徐无鬼》篇记载小童的故事。小童说,我年少时游于六合之内,当时我有风眩病。现在,我的病稍好一些,我又将游于六合之外,去游无限的宇宙了。上列材料,是寄寓心智的寓言故事,皆虚伪无实事。虽然这样富于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却表明了思想家的探求和深邃的思虑。字字句句,反复闻明一个思想,就是希望云游太虚。不仅要凭借风力在地球上空飞行,还追求在不受风力影响的条件下,飞向无限的宇宙空间,成为相当今日的航天人,成为姑射山上的神仙或天外来客。庄子这种思想,明显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因为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着。

天文学成就

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也日渐增加,人的视野日益开阔,向自然索取已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以至战国末期的况,总结百家争鸣的思维成果时,概括出物畜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一的命题。要求人们不仅满足于认识“天命”这个自然规律,而且要求控制规律,运用规律去天去物畜自然。还将春秋末至战国时期人们对天的认识加以总结,给予天以明确的定义,即所谓“列星随行,日月递照,风雨博施,阴阳大化,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天”这个定义指明天不是神,而是按规律运转的列星,轮流照耀的日月,博施万物的风雨,千奇百怪的神奇变化,以及万物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生长等。总之,天是大自然,上自无限宇宙,下至地球上的风雨和万物,以及自然界的矛盾变化等。

荀况这一定义,是长期百家争鸣中孕育出来的。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无疑对庄子思想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庄子也讲明了这一点,比如,他从《齐谐》的记载受到启发,从而描述了一个具有超群飞行能力的大鹏鸟。又从当时流传的材料,讲述列子御风而行的事迹。这说明,庄子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根据一定的先行思想而来的。这些先行思想的存在,说明庄子的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时代智慧的结晶。它既反映了时代精神,又表明了时代前进的脉搏。只是由于庄子具有非凡的慧眼,率先把问题提出来罢了。

其次,当时地理知识的进步,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尚书禹贡》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说禹王治理水土,将中国划分为九州,随州中之山而登之,伐木开道,确定了五岳四渎之名。《尚书大传》说:五岳即岱山、霍山、华山、恒山、嵩山。四渎为江、准、黄、济。这样以山水为脉络的地理,可说是中国初型的地理。战国人阴阳家驺衍,更在《禹贡》九州的基础上,用“先验小物,推而大之”的方法,推论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他认为儒者所说的中国,即禹王所分的九州。这九州只是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名日赤县神州。

中国所在之州,是小九州,像中国九州大小的地方共有九个。全世界共有九大州,每个州都被小海所包围,大九州之外,还有大瀛海包围着,一直连接着天际。对人类社会的历史,驺也从近及远,从当世推到遥远的古代,甚至一直推到天地未判乃至无穷。司马迁评论说:“其语大不经。这大不经,正同庄子相类。庄子和驺衍的具体说法不尽相同,但其中的脉胳关系,却十分清楚。驺受《贡》的影响,或许也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们有些观点很相类,推理的方法也相类。由这样一种认识,推而广之,产生云游太虚这种类似航天的思想,是完全合逻辑的。

此外,《山海经》也有关于海外地理知识的记载,《穆天子传》有关西王母的故事都与庄子的思想有联系。它说明,当时地理知识的增广,对庄子云游太空遐想,起了促进作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对庄子登天思想的形成,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推行阴阳合历的夏历。说明当时人们对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运动规律的掌握,已经比较准确。

对浮力与风力的认知

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合著的《甘石星经》,记载了黄道附近一百二十个恒星的位置和这些恒星距离北极的度数,用来观测水、火、土、金、木五个行星的运行。甘石二人,首先发现五个行星出伏的规律。这些天文学成就,对庄子认识六合之内与六合之外的宇宙天体之间的关系,无疑是起推动作用的。此外,战国时期物理学的成就,如《墨子》记载的光的直行、光的辐射、光的焦点、光源与物像的关系,以及当时司南指极的发明等,对庄子云游太空思想的形成,也起到催生的作用。总之,庄子云游太空思想,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既根于先行思想资料,又受当时哲学、天文学、物理学等科学发展的推动,从而产生庄子的“登天”思想。

这方面,从庄子有关航行数学与力学的论述,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庄子遥游》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这是讲水的厚度和水的浮力的关系,以及水的浮力与船体重量的关系,又是讲风力与飞行物体运行的关系。浮力小,难以载舟。风力太小,大的飞行物就不能上天。大鹏鸟所以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靠有足够的风力。

从庄子对浮力与风力的认识看,庄子不仅善于观察,还似乎作过类似的实验。不然,他讲不出这样的道理。另一方面,如果庄子不是一位有心人,他也不会关心这方面的问题。由此,可以说,庄子云游大空的思想,是战国时代精神的结晶,历史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当时劳动人民向外追求思想的集中与升华。”要上天飞行,并非易事,更不是任何人都能办到的。庄子认为,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上天。

为什么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圣人才能上天呢?愚以为庄子所说的“无己”,即孔子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主观臆断,不搞绝对化,不固执己见,不以我为是,一切顺物自然。《庄子集释》注亦云“无己故顺物”。“无功”,就是不要像宋人那样拔苗助长。“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庄子集释》注亦云:“今顺(自然)而不助,与至理为一,故无功。”总之,不要把主观强加给自然,更不要以人事活动而毁灭自然。“无名”,即不追逐名利。虽然圣人的德行“磅礴万物”广被天下。但他不以此图名求利,而是志在“旁日月,挟宙”。

所以《庄子集释》郭庆潘案云:“圣人无名,不立名也。”正因为圣人具有“无己”、无功”、“无名”的品质,又有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目光,所以他才具备上天的主观条件。正如王倪所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冻)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不仅强调主观条件,也十分重视客观条件,所以特别强调上天的运载手段。在这方面,他提出的手段或途径有下述几种:一、“乘云气,骑日月。”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三、“乘云气,御飞龙。”四、“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

航天性质的思想

从这些文字看,庄子提出的登天运载手段,就是“天地之正”、“六气之变”、“云气”、“莽眇之鸟”等。这些,都是气。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天地之正”是指天地之正气或天地运行的规律。天地在庄子的眼里,就是如“野马”、“尘埃”般的游气,所以,乘“天地之正”就是搭乘天地运行之气。也可以理解为随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而飞行。“六气”,古人释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而御六气之辦”,即驾驭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运行规律飞行。“莽眇之鸟”,是清虚之气。王先谦注:“谓清虚之气,若鸟然。”陈鼓应注:“喻以清虚之气为鸟,游于太空。”可见,庄子理想的升天运载手段,主要是气。

而气,分阴阳。有云气,有六气。气具有吹、嘘功能,因而流行宇宙,这便是“野马也”、“尘埃也”。又因气的吹嘘作用,产生激荡和相互影响。所以说“生物以息相吹也“气”的周流运动,带动宇宙、人和万物一起运动。“至人”、“神人”、“圣人”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所以他们能够超世脱俗,随游气遨游太空,直至飞向无限的宇宙空间。当然这是庄子的一种畅想。

尽管庄子的思想十分朴素而朦胧,但从《逍遥游》讲述大鹏鸟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连续飞行六个月而到达南溟的故事看,他的飞行太空的思想,是受飞鸟的启发而产生的。鸟是物,能飞行,人也是物,是否也能飞行?正是这样,他探求人能否上天的问题。而且希望超越风力条件,自由自在地飞行,一直飞向无限的宙,才是真正“无待”的道遥了。庄子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既是幻想,又富于科学想象。

特别他注意升天的运载手段,提出“六气”“云气”和“莽眇之鸟”这样的清虚之气,更对后人有启发只是中国长期封建制度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中国古代思想家集中注意力于社会生活,不仅没有在庄子登天游雾思想的基础上,一代一代地探索下去,反而将庄子提出的问题,归结为追求精神自由。的确,庄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办事不成有人道之患,办事成功有阴阳之患,传言又难,无所适从,又无去处,“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到处乌鸦般黑,在这种情况下,寄物游心,搞点自我消解。所以《人间世》又说:“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如果办事处了问题,就来不及更改。在这种环境下,顺物自然以寄托心意,不得已而修养吾心以求得精神上的平衡。

结语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可见庄子在不得已情况下,确也追求精神自由。这当然是消极的。庄子提出“登天游雾”的思想,可能是他“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思想的产物。但他的确提出了一个新间题个类似两干年后的航天思想题。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破天荒的。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又看到它的科学畅想意义不应简单地用佛教破两执显两空的修养理论来看待它。当然,庄子的登天思想,是朴素的,具有猜测性,不能同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航天相提并论。但就思想的性质而言,要求“登天游雾,挠挑无极”,要求“乘云气,骑日月”、希望飞“出六极之外,而游于无何有之乡。”这应当是属于航天性质的思想。

1
查看完整版本: 登天游雾,挠挑无极,庄子为何会提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