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博览上古贤人留下的典籍,集上古智慧之大成,写出了《道德经》一书。《道德经》是对中国上古智慧的继承和发展。
老子在《道德经》形成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出现标点符号,所以《道德经》看起来比较难懂。标点符号出现以后,后人给《道德经》重新断句,加入了标点符号,使《道德经》的含义更加清晰。也有很多学者给《道德经》加以分析解释,使其内容更容易让人理解。由知名学者解释《道德经》的版本就多达一千多种。这些解释或分析使《道德经》内容更加丰富,也使《道德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老子《道德经》被先秦诸子共同景仰。像孔子、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孙子等都吸收了老子思想,并且给予一定的发展。
下面就简单介绍庄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的。
一,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即“不争、尚柔”思想。
老子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不争、尚柔”,就是不争夺名利地位,以柔和的做法处事。老子的修身、养生、做事、治军、治国的思想中,都贯穿了这个基本思想。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个思想。在《庄子·养生主》文章中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用刀分割牛的时候,庖丁的刀专门走骨头和筋之间的缝隙,从不用刀割骨头和筋这样的硬东西。普通厨师因为经常用刀砍骨头和筋,所以刀用了一年就已经卷刃了。而庖丁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却还和新磨的一样,一点没有损伤。
这种用柔和方法做事,不与外界硬碰硬的做法,正是对老子“不争、尚柔”思想的具体阐述和发展。
二,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并给予发展。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质,它没有形状、不可见,是它逐渐地演化出了宇宙万物。
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并给予发展,认为天没有“道”不高,地没有“道”不广,日月没有“道”无法运行,事物没有“道”不能繁荣昌盛。万物都依赖于“道”,而“道”独立运行,不依赖于外界。而且“道”以自己为本源,永远存在。
三,庄子继承了老子德的思想,并给予发展。
老子讲,继承“道”的精神的人就是有德。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无形物质,它演化出了万物,也一直在滋养着万物。但它却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工作,毫不彰显自己,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继承了“道”的这种默默无闻地工作,毫不彰显自己功劳的精神的人,就是有德之人。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说,真正的高智慧者不追求个人利益,没有功劳也没有名誉,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这是对老子有德之人概念的具体描述和发展。
四,庄子追求自由的人生思想,是对老子“上善若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老子认为,水滋润万物,有功却不居于高的地位,而是居于低洼之地。这种有功劳却不想得到什么回报,愿意居于普通地方的精神,是上等的善。
庄子就是具有上等善的人。他学问很高,常常聚众讲学、授徒,但却不图名利地位。当楚威王邀请他做相国时,他拒绝了。他甘愿在乡村过着贫穷的生活,这正合于老子讲的“上善若水“的精神。
在《庄子·秋水》文章中有个故事。一只大鸟从南海飞向北海,一路上不是梧桐树,它不停歇。非练实不食,非泉水不饮。地上有一只猫头鹰正在吃一只腐鼠。猫头鹰还以为大鸟会抢它的腐鼠,就发出吼声恐吓大鸟。但大鸟对腐鼠毫无兴趣,直接飞走了。
庄子把自己比作那只大鸟,名利地位就相当于腐鼠,表明庄子对名利地位没有兴趣。
《庄子·秋水》文章中还有一个故事。古时候楚王把一只神龟杀掉后,装在一只精美的盒子里供奉起来,作为国家的吉祥物。
庄子说,我宁愿做一个活着的龟在泥地里爬,也不愿意被杀死后尊贵地供奉起来。表明他宁愿在乡间做一个自由的贫民,也不想到朝中做官的人生思想。
这两个故事相当于庄子对“水有功劳,却愿意居于普通地方”,也就是“上善若水”精神的具体的阐述和发展。
庄子和韩非子并称最得老子思想精华者。庄子还继承和发展了哪些老子思想,可到我的账号参考我的文章:
《庄子<逍遥游>继承了哪些老子思想》,
《庄子<养生主>继承了哪些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庄子为什么并称老庄》。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