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亦把道来参。“掺和”的“掺”。
朋友们,善信们,各位菩萨大德们,大家吉祥如意。南无阿弥陀佛!
聪明洞达且闻名天下的惠子先生,在庄子先生眼里,却是一个不通心窍的糊涂虫。“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这个“蓬”啊,指的是一种蒿草。《诗经召南驺虞》中有“彼茁者蓬”之句。西汉的东方朔在《楚辞沈江》里也有“若纵火于秋蓬”的诗句。
庄子此处说惠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大意就是说“难道您的心里长了蓬蒿草了吗?”。类似于我们现在偶尔讲的“脑子里面塞了鸡毛”之类的话。
这个已经就不太客气了!庄子先生对于惠子先生这种不客气还有很多的。
我们熟读《庄子》这部经典就会发现,庄子先生有的时候收拾起这个惠子先生来,很不客气。要知道,那个惠子在当时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庄子今注今译(上下册)(珍藏版)(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珍藏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9购买惠子曾经是魏国的国相。年龄大了,退休之后,他的继任者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张仪。而且惠子不仅官当的不错,而且学问也非常好。是“名家学派”的宗师级人物。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惠子对庄子非常的照顾。
庄子先生可以说什么都好。可就是不好好过日子。当然庄子先生的心胸不是我们凡夫俗子可以测度的。他只是无视名利,并非没有获得名利的能力。可是不论你多高的情操,终归是要吃饭的。而庄子先生有的时候真的就“无米为炊”了。惠子先生非常敬重庄子,所以经常接济他的日常生活。
尽管如此,庄子对这个惠子却也不是太客气。一者俩人关系真的是太好了,又都有参天悟地的大学问,心胸自然也宽广的多。彼此互相言语攻击一下,也不会计较;而另外一个原因则就不那么简单了。
这个惠子先生他是积极主张出来工作的。他觉得以庄子先生的才华和智慧,恰又逢天下纷乱的形势,他认为庄子应该出来做一些事情,而不是终日追求什么“身心绝对之自由”。而庄子先生呢,他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消极避世。他只是对这个世间和社会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什么认识呢?那就是无论你打着多么冠冕堂皇的旗号,终归想要获得的不过“名利”二字。
名利,是一切世间法永远绕不开的主题。有的人对于名利是执着的。他们把名利当做理想,当做追求。然后觉得不好意思的时候,还要把给这个“名利心”加个精美的外包装——美其名曰“家国情怀”。而庄子先则不然。
名利对于庄子先生来说,是一种羁绊。这并不是说庄子对社会问题不积极,对家国没感情。不是这样的。这都是我们后人错误的解读。庄子先生对于家国万民乃至于天地万物有着更为深沉的“爱”。而且是大爱无疆。而且这种大爱是建立在道家祖师的“大慈仁心”上的!
庄子先生发现了人们用“家国情怀”个“功业社稷”来包装各自攫取“名利”的心思之后,他对这样的人就“看不上”了。这些人在他的眼里就是“蜩蝉”和“学鸠”。而庄子先生在惠子这些人眼里是什么呢?就是那个“大瓠瓜”。
庄子先生不但发现了世人对于名利强烈的追逐之心,他还发现了世人对这种追名逐利的“心”的包装——那就是虚伪!庄子先生在发现了世人虚伪的执着的“名利心”的同时,他还发现了这种“心”的危害。轻则名利双失,身败名裂;重则伤身害命,国破家亡。
庄子先生对于人类心灵的探索,就犹如一个伟大的探索家去钻研一个深邃神秘的山洞一般,用他那智慧的洞若观火的心眼触察着这人世间的一颗颗“人心”!
庄子是真对惠子好。当惠子劝他参与到所谓“大丈夫顶天立地”的世间功业里来的同时,庄子同时也在劝惠子冷静一些,安知所有这些眼前的虚名浮利不是他日取祸的根由?伍子胥,文种之流不是一个个都倒在了这“名利”二字上吗?
当然,庄子和惠子都是不世之奇才伟士。不只是两人之间的朋友之谊。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三观”激烈的交锋和碰撞!惠子心里是有天下和万民的,但不排除惠子是有名利心的;庄子心里同样有着天下和万民的,但他希望大家“返璞归真”,无视名利,各自获得身心的自由,快乐的生活。大而化之,这甚至也是庄子先生的治国理政的观点。这一点和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同出一辙。
一个圣人,怎么能没有悠悠万世之心呢?一个道家的大宗师,又怎么不希望每个人生活的自由快乐呢?只是,庄子先生的苦心,我们永远不懂罢了!
南无阿弥陀佛!
祈愿一切众生,无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愿一切众生,无有贫穷,皆得富足。
祈愿一切众生,无有烦恼,皆得菩提。
祈愿一切众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创感恩